中国历史上下落不明的7个著名人物,个个家喻户晓,但却杳无音信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19:37 6

摘要:那是一份乾隆年间抄录下来的旧档案,纸边泛黄,墨迹早已斑驳不清。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None有些事,过去太久了,久到人们都快忘了它曾经发生过。

但有些名字,哪怕只留下只言片语,也足够让人记一辈子。

那是一份乾隆年间抄录下来的旧档案,纸边泛黄,墨迹早已斑驳不清。

可偏偏在角落里,有人写了一句奇怪的话:“朱姓僧人,貌似故主。”没有年月,没有出处,像是某个小吏随手记下的。

这句话没头没尾,却像一把钥匙。

打开的不是某个案卷,而是一段几百年来始终未解的历史悬案。

1399年,南京。

夜里下了整整一夜的雨。

第二天早上,城门还没开,一支军队已经逼近了城墙。

朱棣,皇家的燕王,带着“清君侧”的名义,打上了自家侄子的皇宫。

朱允炆,那时候刚当皇帝没几年。

他想削藩,结果招来了兵灾。

靖难之役打了三年,最后一仗打到皇城里。

问题是,等朱棣进了宫,找遍了金銮殿、御花园,甚至地宫密道,都没找到人。

只见一堆焦黑的瓦砾,说是皇帝在火里自焚了。

可没人能拿出尸体。

朱棣后来当了皇帝,改年号叫永乐。

他心里一直不踏实。

谁都知道,朱允炆是朱元璋最看重的孙子,读书多,脾气软,可人不傻。

真到了生死关头,他会留在宫里等死?

有传说说他剃发为僧,混进了南方的寺庙。

还有人说他漂洋过海去了南洋。

郑和七下西洋,带着大批人马和礼物。

可他每到一地,都要打听一个人。

问的不是国王,而是:“有没有见过一个中原来的和尚,年纪不大,话不多,眼神沉静。

没人明说任务内容,但大家心知肚明。

找皇帝。

找那个消失的皇帝。

说起这事,不得不提另一个人。

范蠡。

再往前推了几百年,春秋末年,他是越国的功臣。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就是靠他出谋划策,才能反败为胜。

可吴国一灭,他转头就走,连功劳都不要了。

带着西施,改名换姓,经商去了。

成了富商,又散尽家产,再赚,再散。

做了三次首富,三次归零。

最后一次,他彻底消失了。

有人说他到了齐国,有人说他隐居山林。

谁也不知道他去哪了。

但在当时,没人觉得奇怪。

他早就看透了权势的冷暖。

做官不是他的归宿。

他要的,是自由。

而那个自由的极致,是鬼谷子。

战国时期的鬼谷子,连真名都没人知道。

他隐居在云梦山,教出了一帮改变历史的人:苏秦、张仪、孙膑、庞涓。

他的学问,不是诗书礼仪,而是纵横捭阖。

说得动六国,也说得乱天下。

可他自己不出山。

从不参加朝政,不站队。

他像是知道,一旦下山,就再也回不来了。

有说他活了几百年,从战国活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

按常理说不通,但也没人敢否定。

因为他留下的那本《鬼谷子》,太难懂,也太准。

再往后,是老子。

他在周朝的图书馆做官,职位不高,管藏书的。

可他看得多,想得远。

那天,他骑着青牛,到了函谷关。

守关人尹喜拦住他,说:“先生要走,请留下点什么。

于是老子写了五千字,叫《道德经》。

写完,他没再回头。

往西走了。

去哪了?没人知道。

有说他到了天竺,有说他在西域传教,还有说他成仙了。

但不管去哪,他都没再回来。

跟他一样没回来的,还有徐福。

秦始皇想长生不老,徐福就说:“东海有仙山,有仙药。”皇帝信了,给他配了几千童男童女,船上装满了粮食、器具,还有工匠和医生。

这支船队出海后,再没回来。

徐福倒是回来说了一次,说遇见了大鲨鱼,过不去。

秦始皇又派人射鲨鱼。

等再叫他出发,就彻底没影了。

几百年后,在日本的一些神社里,人们供起了“徐福像”。

当地的传说说,这位来自东方的智者,教会了他们农耕、医术、文字。

是真是假,没人能证实。

但从那之后,徐福的名字,就再也没有出现在中原的史书里。

还有两个名字,也一样神秘。

一个是张三丰。

宋元之交的人,擅长道术,能预知未来,还发明了太极拳。

朱元璋、朱棣都想见他,派人找了好几年,他都避而不见。

他常住武当山,有时也出现在终南山。

有人说他能辟谷,不吃饭,只靠吸日月精华活着。

他活了多久?没人知道。

只知道他最后一次出现,是在武当山留下一首诗后,再也没人见过他。

另一个是骆宾王。

唐朝的人,七岁写《咏鹅》,长大后当官,文才横溢。

可后来他参与了反对武则天的起义,写了那篇著名的《讨武曌檄文》。

起义失败,他也消失了。

史书里没写他被杀,也没人记录他流亡。

只是从那以后,再也没有骆宾王的新诗。

一些传说说他剃发为僧,在南方某座寺庙躲了几十年。

也有说他逃到了日本,继续写诗,只是换了名字。

但这些说法,全都没有实证。

像是风吹过的声音,有痕,却留不住。

这一连串的“失踪”,看起来像巧合,其实当时各自的背景都很复杂。

朱允炆面对的是叔父的兵锋;范蠡看透了帝王的心;鬼谷子从不相信权力;老子早已厌倦人世;徐福背负着皇帝的妄念;张三丰避世只为修道;骆宾王用一篇檄文,把命运赌在了一场注定失败的起义上。

他们的选择,背后是那个时代的撕裂、崩塌与重组。

这些人没留下完整的结局。

他们的名字,有的写进了正史,有的只存在于野记和传说里。

但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他们。

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贾志刚,《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

葛剑雄,《郑和下西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零,《老子他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来源:高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