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是突出“智慧耕保+高效防灾”助力稳面积。坚决守牢耕地红线,近年来新区累计投入1.83亿元,其中财政投资1.59亿元、社会投入0.24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4.98万亩,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用好“智慧耕保”系统,严控“非粮化”。
中国经济时报韩清华
成都天府新区以农业现代化为引领,夯实全年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基础,助力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为全年粮食稳产保供筑牢根基。
根据目前采收情况来看,2025年新区16万亩大春粮食收成将达7.1万吨,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新区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突出“智慧耕保+高效防灾”助力稳面积。坚决守牢耕地红线,近年来新区累计投入1.83亿元,其中财政投资1.59亿元、社会投入0.24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4.98万亩,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用好“智慧耕保”系统,严控“非粮化”。
完成田型调整1214亩、整治山坪塘106座,配套“蓄、引、提、灌、排”末级水利设施345处,提灌站6座、新建蓄水池36座、小型集雨设施2口、新建和整治排灌渠51.13公里、新建和整治田间道路总长度25.72公里,协调东风渠做好农业生产灌溉用水保障,构建全域防汛减灾体系,有效抵御自然灾害风险,为丰收筑牢坚实基础。
案例1:籍田街道推行“党组织+合作社(企业)+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发挥种植大户示范引领作用
籍田街道积极推行“党组织+合作社(企业)+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大力发挥种植大户带动作用,引导自勤农机等专业合作社开展机械化代耕、代种服务,面积超5000亩,显著降低农户种粮成本,推动集体经济持续增收。
籍田街道自勤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紧密协作,以机械化为突破口,全面推广机插秧、无人机植保等新技术,配套全自动播种流水线、传送带、辅助驾驶插秧机等先进设备,依托粮经复合园区绿色防控示范项目和“四情”智能监测系统,实现粮食生产从机械化高效作业向智慧化精准管理飞跃,2025年,合作社大春粮食预计总产量超3000吨。
二是突出“联营托管+机械赋能”助力提单产。大力推行“三方联营”和“粮食银行”模式,完成代耕代种服务签约面积1.17万亩,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三方联营”模式涵盖8个街道、11个村(社区),服务小农户3100余户,构建起规模化、机械化、集成化的现代农业耕种管理体系,推动粮油作物综合农机化率达85%以上。
如采用无人机打药防治病虫害,将成本从60元/亩,降低至10元/亩,综合降低生产成本15%~20%/亩,将小麦、水稻等传统粮食作物产量由约800斤/亩提升至约1200斤/亩,实现1.8万亩耕地规模化、集约化管理。
案例2:正兴街道“五步走”战略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助力丰收
正兴街道为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难题,在火石岩村率先试点“五步走”战略,将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2024年,火石岩村依托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建立了“粮食银行”,由火石岩村集体领办成立粮油专业合作社,购置农机22台,培养专业农机操作手10名,并依托村集体投资建设的约4000平方米“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探索成立“粮食银行”,围绕耕、种、管、收、储、销六大环节,为农户和企业提供“全托管”与“半托管”式综合服务。
截至目前,火石岩村已完成耕地恢复500余亩,托管农用地超过1500亩,2025年预计粮食总产量突破1500吨。
三是突出“良种良技+品牌打造”助力增效益。依托成都农业科技中心、省农科院、川农大等科研院所,打造籍田、正兴、煎茶万亩精品粮经复合园区,推广“华浙优210”“品香优秱珍”等优质高产新品种,集成应用杂交稻机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扩大轮作、间种、套种模式至1万亩。
整合“天府兴隆湖”区域公用品牌,推出枇杷、葡萄等特色农产品,线上升级“乡润天府”新媒体矩阵,支持企业与电商共建新区特色专区,线下建立主体、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对接伊藤、永辉等商超,2025年1至8月,“天府兴隆湖”品牌销售收入超0.4亿元,推动品牌赋能农业增效。
案例3:煎茶街道探索“分散土地→集中经营→分包共营”土地共营机制实现集约发展
煎茶街道沿溪村创新推行“村集体+企业+农户”的“乡村合伙人”模式,探索“分散土地→集中经营→分包共营”三步土地共营机制,整合180亩竹丝茄基地与1000余亩高标准农田,实现集约发展、规模经营。
2025年,沿溪村竹丝茄等初级农产品直供商超比例达80%,年销售额突破250万元。与此同时,沿溪村与“川娃子”合作推出自有品牌茄椒酱,并积极布局电商领域,培育“沿喜”“沿语”“夏鸡肉”等自营抖音号和小程序,联动驻村选调生、本土商户开展直播带货,带动茄椒酱、凉拌鸡等特色农产品网销超30万元。
短短两年间,沿溪村村集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22年的1.8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350万元,走出了一条资源整合、品牌赋能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四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