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时刻,农村依然是国家坚强的后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17:17 1

摘要:“中国每次危机软着陆,都是靠农村承接代价。现在搞乡村振兴,不是施舍,是还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到2035年,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不仅是农民的期盼,更是国家战略的刚需。

温铁军警示:

中国每次危机软着陆,都是靠农村承接代价。现在搞乡村振兴,不是施舍,是还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到2035年,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不仅是农民的期盼,更是国家战略的刚需。

当城市遭遇疫情、洪水、经济寒冬,农村从未让中国失望:它是粮仓、是宿舍、是生态屏障,更是14亿人的“心理锚点”。正如网友@种地的老张 在视频下的留言:“小时候总想着逃离农村,现在才懂,那片土疙瘩里,埋着中国人的底气。”

图片来源网络,下同。

疫情三年,河南暴雨,农村这农民用脊梁撑起中国!

一、当城市停摆,是谁在输送“救命粮”?

2022年上海疫情封控期间,江苏常熟菜农张全根带着17个村民,凌晨3点摸黑采摘5吨青菜。“卡车进不去城,我们就用三轮车一车车倒!”——这样的场景,在疫情期间的城乡交界处反复上演。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农村蔬菜产量达7.5亿吨,疫情最严峻时,山东寿光每天发车300辆,保障北京1/3的蔬菜供应。

网友热评:

“封城时家里的土豆发芽了都舍不得扔,后来才知道,是河南农民把菜装在编织袋里,趟水过河送到高速口。”——微博话题#农村才是退路#获1.2亿次浏览

这些数字和故事,印证着温铁军教授的判断:农村是中国经济的“海绵体”。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1.4万亿斤,人均占有量500公斤,远超国际安全线。当国际粮价波动时,黑龙江农垦的万亩良田、四川丘陵的梯田稻浪,就是最硬核的“压舱石”。

二、1.7亿农民工返乡:农村不是“退路”,是“缓冲阀”

2023年珠三角制造业寒潮,45岁的湖北农民工李建国失业后,带着妻子回到老家荆门。“城里房租2000,老家种地一年赚3万,还能陪孩子。”——这种“进可务工、退可归田”的弹性,让中国在经济波动中避免了大规模失业危机。

数据铁证:

2020-2023年,累计6000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村电商带动就业超4000万人。河南周口的“留守妇女直播团”,疫情期间卖出3亿斤农产品;浙江丽水的“山货进城”计划,让55岁的农妇王彩姑学会拍短视频,月入过万。

正如网友@乡村笔记 所言:“城市容不下肉身,农村放不下灵魂?错!现在农村有WiFi、有快递,老爸在直播间卖蜂蜜,比我在城里送外卖赚得多!”

三、河南暴雨中的“泥巴墙”:农村是天然的“生态盾”

2024年7月,河南新乡遭遇特大暴雨。卫辉市唐庄镇的万亩桃园,用树根“拽住”了滑坡的山体;辉县沙窑乡的石砌梯田,让洪水减速30%。68岁的老支书李德顺带着村民,用秸秆和沙袋筑起临时堤坝:“这些土办法,救了下游3个村!”

科学佐证:

中国农科院研究显示,农村湿地、林地、农田构成的“生态缓冲带”,可使城市内涝风险降低42%。2025年长江流域洪灾中,湖南常德的“垛田系统”,让10万亩农田变身“天然蓄水池”,保护了常德城区免遭淹没。

网友泪目评论:

“洪水冲垮了我家土坯房,但老爹说‘没事,田里的稻子还在’。突然懂了,为什么中国人把土地叫‘命根子’。”——抖音用户@豫北阿康

四、从三线建设到乡村振兴:刻在基因里的“农村韧性”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四川大巴山的生产队用扁担挑出2000公里铁路;2025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贵州山民的“背篓军”依然在悬崖峭壁上铺设光缆。这种“组织起来干大事”的传统,正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

- 浙江“千万工程”: 20年整治2.7万个村庄,农村公路通到茶园地头,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城乡差距缩至1.9:1。

- 东北“黑土地保卫战”: 秸秆还田、轮作休耕,让“耕地中的大熊猫”每亩增产100斤,2024年黑龙江粮食产量占全国1/10。

- 网络新势力: 95后“新农人”超1200万,有人用无人机种水稻,有人在直播间卖非遗,#00后回村当寨主#成热门话题。

温铁军警示:

“中国每次危机软着陆,都是靠农村承接代价。现在搞乡村振兴,不是施舍,是还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到2035年,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不仅是农民的期盼,更是国家战略的刚需。

为什么我们必须守住农村?

当城市遭遇疫情、洪水、经济寒冬,农村从未让中国失望:它是粮仓、是宿舍、是生态屏障,更是14亿人的“心理锚点”。正如网友@种地的老张 在视频下的留言:“小时候总想着逃离农村,现在才懂,那片土疙瘩里,埋着中国人的底气。”

今日之中国,乡村振兴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因为我们深知:护住农村的炊烟,就是护住国家的生命线;守好农民的笑脸,就是守好民族的明天。

来源:影史看点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