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这是当时的我们是对小资生活的顶配想象,可没有想到,现在我们长大了,而哈根达斯已经没有人再买了。
还记得那句“爱他就带他去哈根达斯”吗?
在过去,很多人都在初中时幻想着,自己长大后要手捧一杯哈根达斯坐在精致门店里。
因为这是当时的我们是对小资生活的顶配想象,可没有想到,现在我们长大了,而哈根达斯已经没有人再买了。
1996年,哈根达斯开始在上海南京路售卖,标价是25块钱一个。
大家知道这组数字在1996年意味着什么吗?当年中国职工月薪仅539元,买一杯哈根达斯要花掉月薪的近5%。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哈根达斯就此成了“冰淇淋界爱马仕”的代名词。
有数据表示,哈根达斯最风光时,全球900家门店中有400多家落户中国,也就是说哈根达斯近一半销售额来自中国市场。
但如今,这个曾经的冰淇淋顶流早已不受大家待见,过去一年中,中国内的门店减少了1/5。
像是南宁、潍坊等城市已彻底“查无此店”,北京、南昌、南京的部分门店也已经关门。
据统计,哈根达斯在中国仅剩263家门店苦苦支撑,大家已经不再将哈根达斯当成“时尚的必需品”。
并且哈根达斯母公司通用磨2024年全年净销售额仅为195亿美元,同比下降2%,将近3亿。
那哈根达斯为何会走到今天?
其实一句话总结就是,中国的时代变了,而它还停在原地。
上一代人之所以会特别推崇这些品牌是因为,他们以为这些品牌是国外的,但是其实原产地就是中国莆田等地。
并且大家还觉得,四个字的品牌就高端大气上档次。
就像早年的“意大利袋鼠”皮具,当年有很多人愿意为这个“外国名”买单,但后来证实是福建企业注册的“假洋牌”。
更关键的是,信息差的消失彻底改变了消费者认知。
当年很少有人出过国,自然不知道哈根达斯在国外只是超市里的普通商品,并非奢华之物。
而且当时的中国人对国外地名自带“高端滤镜”,像是一些产品加了紫色色素,便宣称与普罗旺斯薰衣草相关,就能迅速卖爆。
贴上马达加斯加香草、哥伦比亚咖啡等产地标签,就会被认为是高端货。
不过这些年,随着出国的的人数变多,信息差减少,所以很多人早已对这些地名“祛魅”。
并且大家还发现哈根达斯在国外不过是超市桶装售卖、自助售卖机随处可见的普通商品,甚至有国外朋友听说它在中国的售价后直言“这是把你们当冤大头”。
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大家对国外的了解更多。
甚至再短视频里,有博主拍着国外超市哈根达斯堆成山”的画面,配文”国内卖30块,这里只要5美元“,这种直观对比直接击碎了它的高端人设。
时代变化下,品牌想靠“汇率差”维持高端势能早已行不通。
就像曾经的高端代表依云矿泉水,当年卖十几块一瓶被称作“天价”。
而依云的定价逻辑很简单,就是在欧洲卖2欧元,进入中国后直接叠加汇率定价。
这种“只改货币单位”的方式,让很多国外大众消费品在中国摇身一变成高档品,但现在依云在便利店常打折,甚至9.9元两瓶,高端光环早已褪去。
除此之外,哈根达斯曾经的重要消费场景是“请客”,但如今已被各类下午茶、娱乐活动分流。
更重要的是,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早已不同,过去请人吃哈根达斯是“有面子”,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约着去吃小众店,觉得“新鲜现做、口味独特”。
甚至现在有人觉得吃哈根达斯“有点土”。
那个年代,“爱他就送他XX””是品牌营销的固定句式,当年的男男女女都很吃这一套,不过如今再看只会被吐槽“道德绑架”。
而且,哈根达斯已许久没有创新了,常年都是巧克力、香草、草莓那几款经典口味,更重要的是甜度极高。
而现在不少品牌都在做“减糖”或者是“零糖”,精准踩中年轻人“想吃甜又怕腻”的需求。
所以哈根达斯渐渐的就淘汰了。
而且,还有网友发现,哈根达斯线上与线下渠道存在严重割裂。
每年618、双11等电商大促期间,哈根达斯的桶装冰淇淋都会有“买一送一”的活动。
300ml装的经典口味原价60多元,折后单桶仅需30元出头,甚至在日常促销中,9.9元的咖啡冰淇淋、20元左右的单球兑换券也屡见不鲜。
这种“放下身段”的定价,本质是为了抢占线上流量,但是哈根达斯却忘记了却忘了线下门店还在坚守“高端阵地”。
在线下门店里,单球冰淇淋售价仍维持在35元左右,一份包含三球的经典套餐标价近百元,与线上同品质产品的价差达到2-3倍。
更关键的是,线上线下的产品几乎没有差异,无论是桶装冰淇淋的口味,还是门店现挖的冰淇淋球,原料与工艺并无本质区别。
这种“同品不同价”的操作,直接击穿了消费者的信任防线。
老顾客的感受最为直观:“以前花100块买三球觉得是‘小资消费’,现在发现线上30块能买一大桶,瞬间觉得自己之前就是冤大头,品牌一下子就变low了。”
而新顾客则觉得,“即便线上打折,线下还是比同类品牌贵,没必要为这个牌子买单”。
说白了,线上的降价没能拉来新客,反而砸了线下的高端招牌,完全是“左手打右手”的无效动作。
这些年消费市场流行“下沉”,品牌纷纷向低线城市铺设门店,但哈根达斯的下沉力度明显不足,产品结构也无法支撑门店在低线市场生存。
在三四线城市,消费者更愿意花10元买伊利巧乐兹,而非30元买哈根达斯单球,且低线城市商场流量有限,高租金、高定价的哈根达斯很难盈利。
五六年前选哈根达斯蛋糕送人,是因为当时它在竞品中仍属高端,但如今有了更多新选择。
并且哈根达斯的门店大多只覆盖到省会城市的核心商圈,地级市很难见到。
这导致它既抓不住一线市场红利,一线城市年轻人更爱小众、新鲜的品牌,又无法在下沉市场打开局面,低线城市消费者不买账,最终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哈根达斯的困境,恰似传统消费品牌集体面临的难题,它几乎叠满了“反向buff”。
不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哈根达斯还会重生吗?
来源:鳄娱海棠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