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小孩哥”这个梗是怎么来的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21 21:49 1

摘要:他在短视频平台的账号“豪哥日常”中,以稚嫩的童声说着“老铁,没毛病”、“这波操作666”等成人化网络用语,配合着夸张的肢体动作、与年龄极不相符的“社会人”表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喜剧效果。

“小孩哥”这个梗的走红,是互联网时代草根文化与短视频平台碰撞的典型产物。

这一称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24年初。

最初,这一称号源于短视频平台上一位名叫“小豪”的东北小男孩的日常视频。

这个看似普通的称呼,却在短短几个月内席卷全网,成了现象级的网络热词。

这背后,折射出当代网民对童真与反差感的集体追捧。

第一,起源:东北小孩的“社会人”反差萌。

根据新闻媒体的报道,最早被称为“小孩哥”的,是一位7岁的东北男孩小豪。

他在短视频平台的账号“豪哥日常”中,以稚嫩的童声说着“老铁,没毛病”、“这波操作666”等成人化网络用语,配合着夸张的肢体动作、与年龄极不相符的“社会人”表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喜剧效果。

2024年3月,他的一条模仿主播砍价的视频突然爆火,点赞量突破300万个,评论区高频出现“这小孩哥太带派了”、“小孩哥教我做人”等调侃,“小孩哥”的梗由此萌芽。

值得注意的是,“小孩哥”并非特指某个具体儿童。

多篇分析文章指出,随着模仿者涌现,该称呼逐渐演变为对“言行成熟度远超实际年龄的儿童”的统称。

在各个视频平台上,只要儿童的表现出超龄的社交能力,或独特的“大人式”思维,就会被弹幕刷屏,冠以“小孩哥”的称号。例如2024年4月,一段5岁女孩淡定指导家长使用智能手机的视频,就被冠以《当代小孩哥图鉴》的标题广泛传播。

第二,传播:短视频平台的造梗逻辑。

报纸的观察报告显示,“小孩哥”的病毒式传播,符合短视频平台的三大爆款规律:

首先是“反差设定”:儿童身份与成人化行为的错位,制造了喜剧张力;

其次是“情感共鸣”,2000后的网友们通过戏称儿童为“哥”,既表达了对新一代早熟现象的调侃,也隐含着对自身童年经验不足的怀念;

最后是“参与式创作”,用户通过二次剪辑、表情包制作等方式,不断丰富梗的内涵。

据统计,截至2025年4月,短视频平台小孩哥话题下的视频播放量,已突破120亿次。

平台的算法也在推波助澜。

有文章提到,这类内容因互动数据优异——平均停留时长超过普通萌娃视频的40%,容易获得流量倾斜。

更关键的是,其“低创作门槛”——普通用户只需拍摄孩子说几句网络流行语,就能蹭上热点。

这种可复制性,使得“小孩哥”从个体网红,升级为全民参与的某种符号。

第三,文化解构:从调侃到社会观察。

随着梗的发酵,“小孩哥”逐渐被赋予更深层的解读。

有专栏文章指出,这种现象,实质是成年人对“童年消逝”焦虑的另类表达。

当2010后的儿童熟练使用电子设备、谈论职场话题、甚至分析国际局势时,大众既惊叹于信息时代对认知能力的重塑,也不自觉用戏谑化的称号来消解代际差异带来的冲击。

这种结构尤其体现在衍生梗的创作中。比如“小孩哥三件套”,指代儿童标配的智能手表、网络用语库和“看透人生”的眼神;“小孩哥文学”,则是网友模仿儿童口吻撰写职场指南、情感建议的文体。

这些二次创作,往往都带有黑色幽默的色彩,如获得千万转发的《小孩哥教你整顿职场》,就是通过孩子天真直白的语言,反衬成人社会的复杂规则。

第四,争议与反思:早熟现象的AB面。

热潮之下,争议随之而来。

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警告,部分家长为追逐流量而刻意训练孩子表演成熟的言行,这可能导致儿童心理早熟和情感发育失衡。

2024年底,某平台主播让4岁的儿童模仿带货主播喊“家人们下单”的视频,就引发了舆论的批评,被指斥为“将孩子工具化”。

也有观点认为,“小孩哥”现象反映了Z世代养育方式的进步。

相比过去强调“小孩要有小孩样”,如今,更多家长尊重孩子的表达自由。

有研究人员就说:

“当社会不再用固定模板定义儿童的行为时,‘小孩哥’式的早慧反而可能是创造性思维的外显。”

第五,商业变现与长效影响。

商业资本迅速嗅到这一现象的价值。

据企业公告显示,2024年,至少有8个儿童食品、教育类品牌将“小孩哥”作为营销关键词。

但是,这种商业化也加速了梗的透支,2025年以来,原始“小孩哥”账号的流量已下降了约60%,显示网民的新鲜感正在消退。

从更宏观视角看,“小孩哥”的流行,标志着网络生产机制的成熟——一个偶然的萌娃视频,经过平台放大、用户共创、商业收编的完整生命周期,最终沉淀为时代的注脚。

来源:笑料百宝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