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2025年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将eSIM送上“热搜”,因其发布时宣称“iPhone Air国行版在中国大陆仅支持中国联通eSIM服务,其他运营商目前无法使用”。随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纷纷宣布,也将支持eSIM手机业务办理。iPhone Air的出现将eS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近日,2025年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将eSIM送上“热搜”,因其发布时宣称“iPhone Air国行版在中国大陆仅支持中国联通eSIM服务,其他运营商目前无法使用”。随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纷纷宣布,也将支持eSIM手机业务办理。iPhone Air的出现将eSIM重新拉回到公众视野中,eSIM业务“解禁”指日可待,运营商积极应对变革,紧抓机遇谋发展。
eSIM业务上线八年,未能实现规模突破
eSIM全称为Embedded-SIM,即嵌入式SIM卡,属于虚拟SIM技术,形态为终端设备电路板上的一颗封装芯片。eSIM支持编程,通过OTA(空中写卡)技术对eSIM进行远程配置,实现运营商配置文件的下载、安装、激活、去激活及删除等功能。
eSIM并不是新事物,始于3G时代(指专利始于2011年),落地于4G时代。2017年中国联通与华为携手,推出支持eSIM独立号码业务的华为运动手表,并在7个城市启动业务试点。苹果公司早在2018年推出iPhone XS时,就开始引入eSIM技术,并从iPhone 14开始,在美国正式取消实体SIM卡,全面采用eSIM技术。虽然eSIM业务在我国上线已有八年,但该业务一直未能实现规模突破,部分运营商甚至下线该业务,这与eSIM业务本身的特性有很大关系。
eSIM设计的初衷是满足用户对网络灵活切换、成本节省、连接稳定等需求,如在跨境旅游方面,eSIM技术允许用户在不更换实体SIM卡的情况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轻松激活当地的移动网络服务,灵活切换运营商和套餐,节省成本和时间。然而,eSIM技术也存在缺点和隐患,如不法分子利用OTA漏洞,通过虚假身份信息批量注册eSIM号码,用于电信网络诈骗和垃圾短信群发;将eSIM卡改成实体卡,开展远程制卡业务,超额违规使用流量;通过eSIM在我国境内远程激活境外运营商的SIM卡,不仅涉嫌境外运营商在我国境内无证经营电信业务,而且使这些用户脱离我国电话实名制管理体系。因此,尽管之前我国eSIM业务主要是供智能手表开通一号双终端使用(少部分用于PAD和笔记本电脑),但面临如此严峻的安全挑战,eSIM业务难以大规模推广,业务下线也是无奈之举。
新标准、新需求推动eSIM在全球进入规模应用阶段
需要说明的是,苹果此次发布会对eSIM起到了“催化”作用,今年上半年,市场上就已传出三大运营商计划于下半年全面重启eSIM业务的消息,华为等手机厂商均已计划在今年下半年推出支持eSIM的手机,说明国内eSIM手机在半年前或已开始酝酿,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eSIM技术标准不断完善。国际上,GSMA是全球eSIM标准化的主要推动者,2024年,GSMA从物联网场景优化、安全体系强化及证书策略升级三方面更新了eSIM标准,提升了eSIM在复杂场景下的适应性、安全性与可管理性。在我国,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和电信终端产业协会也在积极推进eSIM技术的标准制定和完善,2024年接连出台“YD/T 6011-2024”“YD/T 6154-2024”“YD/T 6155-2024”等技术要求,涉及消费电子的终端配置、服务管理等方面,eSIM的安全管理问题有望得到妥善解决。
二是终端新业态的需求使然。从形态上看,除了三折叠、内外屏之类的显示区域越来越大外,越来越小、越来越薄则是另一个趋势,推行eSIM是缩小终端体积、提升三防能力、延长终端寿命的必然要求。此外,随着AI技术的加持,智能化终端在生产生活中的普及速度将进一步加快,采用eSIM有助于更加方便快捷地配置终端、开通业务、实施调度。
从全球eSIM的推广看,美国依托苹果生态推动eSIM,欧洲以车联网为核心场景助推车载eSIM(欧盟要求新注册车辆必须搭载基于eSIM的自动紧急呼叫系统),日韩等则是将eSIM作为物联网基础设施,推动eSIM在工控领域的延伸。整体来看,eSIM的发展已度过启动期,进入规模应用的加速发展期,市场空间广阔。GSMA Intelligence预测,2025年末全球将有约10亿eSIM智能手机连接,2030年将增长至69亿,占智能手机连接总数的76%;Jupiter Research测算,到2026年,全球使用eSIM技术的物联网连接数将从2023年的2200万增长至1.95亿。
eSIM给电信运营商带来新机遇、新挑战
eSIM的普及将促使更多终端(如PAD、笔记本电脑终端,在我国的保有量均为亿级)从以Wi-Fi为主的联网模式升级到以移动数据连接的模式,而终端联网需求、流量需求的大幅增加对于善于开展规模经营的运营商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如每台终端收取5~10元/月的功能费,就能带来百亿级的增量收入。
eSIM将快速推动可穿戴等智能设备的普及和发展,如可穿戴设备将从与手机连接发展到独立联网、自主漫游等连接模式,创造新的场景和应用,这与电信运营商近期着力打造的智能数字家庭生态、智慧工业生产生态不谋而合。电信运营商不仅为这些新场景提供网、算、云等基础底座型服务,还有望成为生产、生活场景升级的主导者、引领者,做到“智惠”千家万户、“智赋”千行百业,挖掘AI时代新蓝海。
此外,eSIM还有望成为物联网与Web3.0融合的关键基础设施。在物联网领域,eSIM能够为终端提供“数字身份证”,更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将孕育万物互联新蓝海。对电信运营商而言,eSIM带来的挑战也不容忽视,或将加剧行业内卷。尽管对运营商来说,eSIM的应用有望节省成本,例如Transforma Insights预测,eSIM成本较插拔式SIM卡低约8%~11%;但也有数据显示,eSIM用户年转网率较实体SIM卡用户高18%。更便捷的在网、开通,也带来更便捷的离网、注销,这对于进入存量经营时代的电信运营商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eSIM“从实转虚”后,电信运营商借SIM卡掌控终端产业链的优势不再,包括头部互联网公司、终端厂商在内的产业链各方,或将进一步降低与电信运营商的捆绑程度,强化各自在自身生态中的主导地位。
对电信运营商应对策略的建议
eSIM的浪潮或许只是开始,“无卡化”变革才刚刚拉开序幕,从芯片到平台,从消费电子到工业物联网,是生态优化升级还是生态打破重构,目前还存在很大的变数,但eSIM作为一把“数字钥匙”,无疑已开启了新时代“潘多拉魔盒”。对电信运营商而言,积极拥抱变革、主动适应变革,才是最佳的应对之道。
运营商应勇担引领我国科技创新的重任,积极带领各方推动eSIM在我国的落地推广、创新。当前,国际巨头占据eSIM技术高地,以专利和标准构建行业壁垒;三大电信运营商应充分发挥央企担当,在国家通信标准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主动联合国产芯片厂商、卡商、管理平台提供商、科研机构,推进eSIM芯片的本土化研发与生产、软硬件协同等工作,推动我国在这一领域自立自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引领全球发展。在业务创新方面,通过搭建创新平台、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等,与产业链各方共同探索业务创新与变现新路径。
积极应对变革与挑战。面对eSIM带来的产业链主导权下降、用户转网或将更频繁等挑战,电信运营商唯有强化“内功”,扎扎实实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以优质的产品服务打动用户、留住用户;并充分借助eSIM推广带来的终端更新换代之机,做好AI终端、业务创新赋能等工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提升央企创造力。
坚持安全底线。作为央企,电信运营商不仅要做好网络安全运营,还要积极保障国家网络信息安全,对eSIM发展中的潜在风险要充分考虑、主动预防,在技术标准、业务流程、审计稽核等方面严格落实相关网信安全要求,杜绝因发展而忽视安全的短视现象,保障eSIM产业后续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本篇刊载于《通信世界》2025年9月25日*
第18期 总976期
来源:通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