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8日,康拓医疗公告称,拟以8498.24万元收购口腔修复材料公司“西安蝾螈生物”55.49%股权及其背后持股平台“西安惠才”72.99%的财产份额。交易完成后,将间接持有蝾螈生物超9成股权。
陕西医疗行业并购,大潮渐起!
8月28日,康拓医疗公告称,拟以8498.24万元收购口腔修复材料公司“西安蝾螈生物”55.49%股权及其背后持股平台“西安惠才”72.99%的财产份额。交易完成后,将间接持有蝾螈生物超9成股权。
而在同日披露的上半年财报中,康拓扣非净利也同比劲增25.02%,创下自2021年上市后最佳半年报。
康拓医疗与蝾螈生物的故事始于2022年。
当年年报中,康拓即表达明确投资意向,并在2023年2月出资300.27万元正式跻身蝾螈生物第三大股东(亦是唯一外部股东),持股占比7.5%。
2024年上半年,为推动蝾螈生物口腔可吸收生物膜、骨修复材料及硬脑(脊)膜补片等产品注册进程,康拓又进一步增资75万元。截至目前,前述两款口腔材料产品均已获批上市。行至2005年4月,蝾螈生物还有新一轮增资,三大股东(创始人高宗贤、西安惠才、康拓医疗)分别为其认缴215.12、143.41与29.07万元,所持比例基本保持不变。
而在最新收购方案中,康拓将在保持原有直投部分不变的同时,通过全资子间接收购蝾螈生物、西安惠才部分股权,最终控股超90.0075%以上。
对此,我们的疑问是,这家2021年才成立的初创企业,究竟凭什么获得上市公司再三青睐?
答案或藏在二者的主营主业之中。公开资料显示,康拓医疗自成立以来,一直聚焦颌面领域PEEK(聚醚醚酮)材料对传统钛材料的临床替代,其自主研发的“4D 生物活性板”以及全 PEEK 材料颅骨修补解决方案,现已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成为该领域无可争议的细分冠军。
而蝾螈生物,则是一家口腔医疗领域修复材料公司,其产品与康拓现有“优贝雅”人工牙种植体系统天然互补,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种植牙手术治疗流程。通过本次收购,既能弥补康拓在软硬组织修复材料方面的空白,也能通过一站式解决方案降低医生的使用门槛,加速其口腔业务的推广与放量。
当然,这种协同效应还不止于口腔领域。前述的硬脑(脊)膜补片预计会在年内获批上市,届时将与康拓PEEK颅骨修补业务有效互补,进一步满足颅骨手术修复、保护的双重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为畅通“口腔颌面”的产业边界,康拓医疗在2004年还有多宗收购,包括光韵达旗下颌面修复三维建模技术公司(现已更名“上海康拓美妍”)69.78%股权。除直投以外,康拓医疗亦以LP身份参投医疗器材基金,目前已投资了圣维鲲腾(便携式分子POCT系统)、睿蔚影智(医疗影像人工智能)等多家智能制造企业。
这让我们意识到,作为国内神经外科植入器械领军企业,康拓医疗已不再满足于细分市场占有率高企,而是以更高战略视角,通过产品创新与技术生态整合,构建起口腔颌面外科“护城河”——从“单品最强”走向“集成多强”,并由此达成并购主轴。
面对2025这个并购大年,我们感叹是换了人间。在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河中,上市公司并购往往与“保壳续命”直接相关。
以2000-2010年沪深两市的110起并购事件为例,仅出于连续两年亏损、濒临退市而收购的案例就有8起,前一年净利亏损或降速5成以上的更有56起。即便在新规落地前2020年148起并购事件中,这样“保壳续命”案例仍超过50例。
行至高质量发展阶段下,资本市场也出现了积极变化。我们撰下此文即是想表达:真正的良性并购绝非为走出困境的“救命稻草”,而是在巅峰期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必然手段,康拓就为陕西资本市场打了一个样。
看向其业绩基本面:
1:营收增长相当稳健。从数据来看,康拓医疗上市前一年(2020年)营收仅1.64亿元,但截至去年已突破3亿大关,复合增速达11.10%;今年上半年更是实现1.7亿元,超越2020年全年水平。
2:主营业务相对突出。公开资料显示,康拓最初主营钛材料产品,2014年开始重点发力PEEK材料产品。(详见《62家!易点天下康拓医疗同日过会!》)如今该业务已成为其增长核心:2020-2024年复合增速19.22%,去年全年贡献营收超2亿元,今年上半年更同比增长13.05%至1.08亿元,占比达63.86%。
3:溢价表现超越同行。在技术实力加持下,康拓医疗“PEEK+钛料+其他”三大业务平均毛利率始终能维持在77.24%水平,这几乎是国内口腔种植行业2倍还多。在此基础上,其利润表现也基本年年创新高,去年净赚8763.6万元;今年上半年更同比增长10.27%至5151.94亿元。
更难得的是,其现金流储备也同样“兵强马壮”:截至今年上半年,康拓资产负债率已降至历史最低的12.26%,流动资产达4.32亿元,现金流储备达3.18亿元,均为历史巅峰。
或许正得益于整体的优质财务表现,康拓医疗近期两宗并购均采用了纯现金方式,这就意味着,康拓医疗在“抢时间”。毕竟如果涉及到发行新股,往往需要9个月以上的时间。故此,我们认为康拓医疗内部已有共识:在自身最强壮的周期里,实现快速并购。
回到2025年陕西并购市场,一组数据显得极有价值。
WIND统计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陕西已有过26起本土公司并购事件,总规模突破420亿大关。
整体来看,国有资本占据绝对主导,其中陕西国企、外埠国企和央企控股收购方分别有15家、2家和3家,合计占比高达80.77%。相比之下,民营收购方仅北方长龙、华秦科技、西安中屿房地产等5家公司。另从收购性质来看,集团内部整合与市场化外部收购案例分别有15与10起,其中共有10起案例明确瞄准科创技术的收购。
至于收购结果,截至目前,除北方长龙收购河南众晟宣告失败外,中航电测、西部证券、华秦科技等15起交易均已达成交易,宝钛股份、庄园牧场等9起收购动作仍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
继续深挖,不难发现其普遍具备3大特征:
1:“技术驱动型跨界并购”占比显著提升。如华秦科技收购汉正科技、烽火电子并购长岭科技,核心都是为突破传统业务边界、获取关键技术能力而来。即便是看似并无技术关联的北方长龙收购河南众晟,也只是在布局不同的车用非金属材料“军民两用”场景。(详见《工大校友新选择:科转交给折生阳!》《并购大年启幕:烽火电子打响“2025第一枪”》)
2:“并购式退出”成为重要通道。天策科技、汉正科技,作为上述案例中唯二有创投基金介入的“陕西被收购标的”,此前已吸引11家和4家创投基金融资。但鉴于IPO收紧上市难背景,这种科技导向的“本土并购”同时也能畅通基金退出路径,构成“科创孵化+并购退出”的资本闭环。
3:多样化并购工具也正在落地。不少如并购贷、并购基金等新型并购融资方式,现已获批展业。典型案例如西测测试与陕西并购基金合作落地的全省首单,后续也将支持其收购洛阳西测余下66%股权。(详见《陕金控出手:全省首支并购基金“开单”》)
行文至此,金融棒棒糖想再次呼吁:
时至今日,陕西早已步入产业、资本、科创深度协同的并购新阶段,无论是技术跨界还是做强主业,无论是深耕本土还是展业全国,陕西上市公司都应该抓住当前资本市场鼓励并购的大周期。同理,深获政府引导基金支持的大量科创企业,也应该积极拥抱本土上市公司,寻求共同发展的新机遇。
来源:金融棒棒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