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财务共享中心(FSSC)就是把公司里重复的财务活儿,像报销、算账、开发票这些,集中到一个“大厨房”统一处理。
前几天刷招聘网站,瞧见吉利在招财务共享岗位。
财务共享中心(FSSC)就是把公司里重复的财务活儿,像报销、算账、开发票这些,集中到一个“大厨房”统一处理。
就说杭钢吧,当年业务扩展到东盟、欧盟,每个分公司都得单独配财务软件、档案柜,光买设备就花了不少冤枉钱。
更头疼的是,各分公司流程不统一,总部想合并财报,得拉着各部门开一周会对数据。
这时候财务共享中心就派上用场了,把分散的财务职能集中起来,像大华股份就在一楼设了个中心,几百号人专门处理这些事儿。
有人可能问:这不就是把活儿堆一块儿吗?错了,关键在“标准化”。
比如报销,以前销售总监去魔都谈合同,10万花得七零八落,填单得对照N个制度。
现在通过共享中心,OCR技术扫发票,10秒提取信息,流程全按统一标准走,效率唰地就上去了。
不是所有企业都能玩得转,业内有个不成文的标准:年营收得50亿以上,分公司至少15家。像恒生电子达标后搞了共享中心,财务成本直接降了35%。
但要是中小企业硬上,那就是砸钱找罪受,某中型企业不信邪,搭了系统却没人会用,每年光维护费就亏200万。
这里面门道不少,首先得管理层支持,阿里2018年推行时,连基层员工都得学新流程。
其次得看业务:如果分公司流程差异超过20%,那共享中心反而成麻烦。
之前有个钢结构企业,各分公司开票规则不一样,共享中心光统一标准就折腾了半年。
不过真要是条件达标,好处很实在。
苏宁搞完共享中心,财务人员从300人缩到200人,省下的人力去搞数据分析,反而帮公司多赚了钱。
这就像开连锁餐厅,中央厨房统一备菜,既省成本又能保证品控。
搭财务共享中心,技术是重头戏,但也是坑最多的地方。
记得有个能源集团,ERP系统和CRM没打通,结果成本核算差了12%,差点被审计盯上。
还有某药企,发票影像模糊,OCR把“0”认成“O”,多缴了80万税款,心疼得直拍大腿。
技术架构得分四层来看:前端就是手机端、电脑端,像钉钉报销;中间层是各种系统,比如用友的财务平台。
最关键的是技术赋能层,RPA机器人能处理90%的银行对账,UiPath的机器人算得比会计还准。
但千万别觉得上了技术就万事大吉,某国企上了OCR,结果员工交的发票皱巴巴,系统识别不了,还得人工重新扫,反而更累。
更难的是人,某国企搞共享中心,老财务嫌麻烦抵制,项目拖了一年才落地。
华为就聪明,先给员工做培训,“先赋能后上岗”,转型期还给补贴,这才顺利推进。
说到底,技术是工具,人得跟上节奏才行。
来源:云娱云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