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9月,高德上线了“扫街榜”,把榜单放在APP首页C位,涵盖美食、景点和酒店,意图不言而喻:阿里要在“到店”这块再下一城。
阿里要做本地生活的“第二条腿”,这次,蒋凡亲自上阵。
今年9月,高德上线了“扫街榜”,把榜单放在APP首页C位,涵盖美食、景点和酒店,意图不言而喻:阿里要在“到店”这块再下一城。
几乎同时,淘宝闪购、饿了么也开始试水到店团购业务。外卖业务刚在补贴战中站稳脚跟,阿里顺势把战火烧到了线下门店。
外卖打赢了第一仗,现在到店,是下一场硬仗。
说到线下吃喝玩乐,用户最熟悉的入口还是大众点评。现在高德杀进来,底气在哪?
高德的“扫街榜”不是靠商家投钱上榜,而是基于导航、收藏、实际到达等真实出行数据,试图用“用户用脚投票”改变传统榜单逻辑。比如“轮胎磨损榜”、“多次前往榜”,都是从用户行为中挖掘出来的维度。
听起来很理想,但现实并不轻松。
问题一:用户会打开高德找餐厅吗?
多数人打开高德,是为了导航,不是为了“挑去哪儿吃”。就算导航到了某家店,也不代表真的消费了。步行、骑行等非驾车场景的数据,更是捕捉难度高。
比如高德榜单上“晓平饭店(嘉善路店)”排第一,却只有200多条评价。这种“数据稀薄”现象,在大众点评上是很难出现的。
问题二:用户不信榜,商家怎会买单?
没有用户流量支撑,B端商家自然兴趣不大。反观大众点评、小红书、抖音,早就通过内容种草、达人推荐形成完整闭环,高德想复制,不容易。
其实早在2020年高德就推出过“高德指南”,也搞过美食榜单,但声量极小,没溅起水花。此次“扫街榜”只是卷土重来。但现在的竞争,比当年更激烈。
外卖战打得正猛时,阿里放出重磅消息:饿了么归入电商事业群,由蒋凡负责。
蒋凡是谁?
他是带淘宝转型无线化、搞定淘宝直播、打通海外业务的人,是阿里真正的“王牌将领”。
今年他掌舵淘宝闪购,打响外卖补贴战。从4月上线到6月收官,短短两个月,淘宝闪购拉起订单规模,站稳即时零售战场。
蒋凡的策略很明确:先做规模,再谈效率。
虽然这导致阿里电商二季度利润同比下滑21%,但他毫不动摇地表示:“不能抛开规模谈效率”。外卖战打赢,是他交出的第一份成绩单。
现在他要做的,是更难的那一仗——到店团购。
与外卖不同,到店更考验用户决策链、商家服务能力和平台推荐系统。阿里此前在这块一直没玩转。
从口碑到高德,一直在试错:
口碑从淘宝独立,到塞进支付宝,再合并饿了么,最后又并进高德,来回折腾了十几年,始终没做起来;高德接手到店后,虽然尝试不断,但用户习惯没培养起来,商家也不够活跃。这次蒋凡出手,淘宝闪购和饿了么同步上线团购业务,试图重新盘活这块业务。
阿里现在的目标,已不再是单一电商,而是“大消费平台”。
今年6月,阿里CEO吴泳铭发布全员信,明确饿了么、飞猪并入电商事业群,推动消费业务一体化运作。核心思路就是:“到家+到店”双轮驱动,打通线上线下消费链条。
我们可以看到,阿里已经在做组合拳:
淘宝闪购做外卖,继续扩大即时零售规模;饿了么做团购,从外卖平台延伸进到店场景;高德推榜单,负责内容种草和用户决策入口;支付宝接入团购,强化支付转化链路;会员体系打通,把淘宝、饿了么、飞猪整合进“大会员”,实现用户数据沉淀和交叉引流。这其实就是在拼“大消费”的拼图。
但目前这套组合拳,还存在关键问题:高德不归蒋凡管。
虽然淘宝闪购、饿了么都归属电商事业群,但高德依然留在本地生活板块,组织上没有真正打通。这让阿里“统一战线”的理想,还差最后一块拼图。
如果未来能彻底联通,阿里就能实现:
用户在高德找到店→淘宝闪购下单→饿了么配送or到店核销;商家投放一处,三端联动;数据闭环跑通,运营效率更高。这背后,是阿里重新构建“消费决策路径”的野心。
外卖已经跑通了,到店这仗,才刚刚开始。
蒋凡能不能再次“带飞”阿里,就看这一次了。
来源:亓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