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人民币存款增加12.99万亿、住户存款大增加9.78万亿元、人均新增存款达到6500元左右,相对于2024年同期8.56万亿元增长7.7%。
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人民币存款增加12.99万亿、住户存款大增加9.78万亿元、人均新增存款达到6500元左右,相对于2024年同期8.56万亿元增长7.7%。
其中,①社会消费12.5万亿,同增4.6%,比上年全年仅加速1.1%;②服务业同增5%,比同期快0.4%,人均服务支出比去年增0.1%,零售品含汽车增速5.8%。所以,整体来看,消费增速是不明显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一季度的消费市场整体疲软?
第一:预防性储蓄与消费倾向分化明显
北京市2025年1季度消费指数
1是经济预期承压:尽管人均新增存款达6500元,反映的是储蓄意愿增强,但经济复苏动能不足可能导致居民对收入增长的预期偏谨慎,抑制了非必需消费。2025年第一季度北京全市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9.1,较上季度提高4.4,低于1991-2024年我国长期均值109.29,高于2022年11月历史最低点85.5及24年3月的89.4。
2是储蓄结构失衡:高收入群体贡献了主要存款增量,边际消费倾向低,而中低收入群体因收入增速放缓,如业绩差的企业员工和农民工工资增长停滞或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GDP,消费能力受限,导致总量数据,如社会消费总额增长4.6%,未能显著突破。
第二:消费结构转型中的“量价分化”表现在服务业和耐消用品上
1是服务业“低单价高增速”矛盾:服务业同比增长5%,但人均服务支出仅微增0.1%,表明服务消费增长主要由人口基数扩大或低价服务,如社区养老、平价餐饮所驱动,而非消费升级,如高端旅游、医疗等。服务价格涨幅有限,CPI服务分项同比或低于2%,抑制了消费额增长。
2是耐用品消费疲软对冲汽车增长:零售品含汽车增速5.8%,主要受新能源汽车补贴延续刺激,但家电、家具等地产链消费品增长较慢,拖累了整体消费增速。
第三:2025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4%,宏观经济数据整体稳健,但消费增速(4.6%)仍显疲软,反映出收入分配失衡与财富效应失灵的双重拖累
1是消费能级提升乏力: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速(6.5%)虽快于城镇(5.5%),但服务性消费占比(32.1%)仍显著低于城市(48.7%)。城乡流通设施差距(如冷链渗透率不足城市1/3)限制了消费能级提升。
2是资产价格低迷抑制高端消费:股市、楼市若持续调整(如沪深300指数季度跌幅超5%)是关键,高净值人群减少奢侈品、高端旅游等支出,使得消费升级动力不足。尤其是楼市的不景气,使其相关的建材家电家具等系列产业链低迷。
3是收入分配失衡抑制消费潜力。主要表现在,①是劳动报酬占比偏低,初次分配向资本倾斜。2024年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为51.3%,显著低于发达国家60%-65%的水平。私营企业平均工资仅为国企的60%,部分央/囯企和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薪资增长停滞,导致中低收入群体可支配收入受限。此外,灵活就业群体(占劳动人口27%)收入稳定性差,进一步压缩了消费能力。
②是城乡与区域分化加剧结构矛盾。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速(6.5%)快于城镇(5.5%),但服务性消费占比(32.1%)仍低于城市(48.7%)。城乡公路等基础设施差距大,如村村通道路有2/3破旧难用、冷链渗透率不足城市1/3、快递等服务业仅能到乡镇等,这些严重的限制了消费升级。
③是政策红利分配不均。以旧换新政策虽带动家电、汽车消费增长(拉动社零总额1.4个百分点),但补贴更多惠及中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因支付能力有限难以参与,加剧了消费分化的结构性矛盾。
4是财富效应失灵加剧预防性储蓄。主要表现为①是资产价格下行冲击居民财富。部分城市房价“腰斩”导致80后、90后群体财富缩水,叠加股市低迷(上证指数在2800-3200点震荡),居民金融资产缩水6.2万亿元,风险偏好下降,预防性储蓄率攀升至36%(较2019年+8%)。
②是财产性收入增长停滞。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长期维持在10%,低于发达国家15%-20%水平。资本市场波动削弱了财富增值预期,而企业储蓄难以转化为居民可支配收入(如国企利润留存未惠及普通家庭),进一步抑制消费信心。
③是政策传导效率不足。尽管M2两年内激增76.29万亿元(2023-2025年),但资金空转现象突出,居民将增量收入用于提前还贷或储蓄而非消费,反映对未来深度焦虑。
5是收入分配与财富效应的相互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①是高收入群体消费倾向递减。财富向高收入群体集中(基尼系数0.47),但其边际消费倾向低,储蓄倾向高。例如,高净值人群因资产价格波动减少奢侈品消费,而中低收入群体因收入不足压缩非必需开支,形成消费需求“两端塌陷”。
②是资产缩水与收入分化的负反馈。房价下跌导致家庭财富缩水,进一步抑制消费意愿;同时,收入增长放缓(一季度居民实际收入增速5.6%)使居民更依赖储蓄对冲风险,形成“低消费—低投资—低增长”循环。
③是消费升级与服务转型的矛盾。服务消费增速(5%)虽快于商品零售(4.6%),但人均服务支出仅微增0.1%,表明增长主要由低价服务(如社区养老)驱动,而非高附加值消费升级,未能有效激活中高收入群体消费潜力。
第四:未来要想突破现状,政策上的启示与未来展望
1是优化收入分配结构。需将劳动报酬占比提升至55%以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目标从30%提至40%),通过税制改革(如提高育儿、养老专项附加扣除比例)缩小贫富差距。
2是激活财富效应。推动资本市场改革(扩大养老金入市比例)、稳定房价预期,探索消费权益证券化(如商户分红凭证),将企业储蓄转化为居民可支配财富。
3是强化政策协同性。 将促消费与稳就业绑定,例如对灵活就业者提供社保补贴,试点“新业态就业社区”配套消费场景,同时深化供给侧改革(如发展智慧养老、远程医疗)以匹配消费升级需求。
4是未来展望。2025年一季度,收入分配失衡与财富效应失灵,是由于消费潜力抑制、储蓄倾向加剧进而形成了双向拖累。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需从制度层面优化分配机制、激活资产增值路径,并通过精准政策协同释放内需潜力。未来,随着共同富裕政策落地和技术赋能消费场景,消费市场有望逐步走出“低增长陷阱”。
本文的主要参考文献:
①国家统计局. 2025. 《2025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实录》.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②中国人民银行. 2025.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25年第一季度)
③北京市统计局网站,2025.04.18,2025年1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情况
④World Bank.2024.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Navigating Global Divergence.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Publications(世界银行.2024.全球经济预测,导航全球分歧.华盛顿特区:世界银行出版物)
⑤李实, 万海远. 2023. 《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与政策选择》. 《经济研究》, 58(6), 45-60.
⑥IMF.2025.World Economic Outlook: Subdued Demand, Divergent Pathways(世界经济展望:需求疲软,路径不同)
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024. 《中国消费市场趋势与政策建议》. 北京: 发展研究出版社.
⑧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24. Household Savings and Consumption Behavior in Post-Pandemic Era (Working Paper No. 32105)(世界经济展望:需求疲软,路径不同)
来源:雨德看世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