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雨后初霁,阳光倾泻进广西横州阳光助残就业帮扶基地茉莉手工加工车间,洒落在农芳莲的指尖。她垂眸专注,双手熟练地捻起干爽的茉莉花茶,动作娴熟利落地填入布囊,不多时,一个沁润着清甜茉莉香的香囊便在她手中赫然成型。
正在进行晾晒的茉莉花。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横州报道
雨后初霁,阳光倾泻进广西横州阳光助残就业帮扶基地茉莉手工加工车间,洒落在农芳莲的指尖。她垂眸专注,双手熟练地捻起干爽的茉莉花茶,动作娴熟利落地填入布囊,不多时,一个沁润着清甜茉莉香的香囊便在她手中赫然成型。
农芳莲,广西横州市校椅镇贺桂村人,下肢残疾,曾为贴补家用外出打工六年,后因身体每况愈下且照顾孩子返乡,最终在家门口的帮扶基地找到这份工作。
对于农芳莲而言,这份月入2600多元且能照料孩子的工作,让她打心底里觉得称心。
农芳莲动作娴熟利落地将茉莉花填入布囊。
据记者了解,横州市现有农村持证残疾人31505人,有就业意愿的农村残疾人6384人,其中持证残疾人中重度残疾人14389人。“十四五”以来,横州市残联紧扣上级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部署要求,立足“世界茉莉花都”“中国甜玉米之乡”资源优势,以“产业链赋能、政策链提效、服务链协同”为核心,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残疾人就业助残模式,有效推动残疾人从“被动受助”向“主动致富”转变。
“一香一甜”产业发力
全球10朵茉莉花,6朵来自横州。
据记者了解,横州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均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拥有全球最大的茉莉花产业基地和茉莉花茶加工中心。在横州,像农芳莲这样因茉莉花产业改变生活的残疾人还有不少。
石井村的雷少学,肢体三级残疾的他2024年返乡,现负责基地车间绣花机的看管和操作工作。
记者采访获悉,雷少学的生活曾被多重困境缠绕:右手功能受限,做不了精细活;自身曾因患病,需长期服药;父母年事已高,两个孩子分别读初中和小学,妻子是精神残疾人需长期服药,一家6口的家庭重担一度压得他喘不过气。
如今,这份家门口的工作,为雷少学沉重的日子撬开了一道缝、剥出了一道光。雷少学在就业帮扶基地工作的3个多月里,基地考虑到他的家庭难处,特意每天只给他安排4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月收入1500余元。剩下的时间,他既能回自家地里摘茉莉花、打理农活,又能守着家照料老小与妻子,两头都不耽误。
“我的右手不能动,摘花会比别人慢,但是,我们这里有兜底收购的政策,不管摘多摘少,花苞都能换成钱,所以,只要干了就有钱拿,就有收入。除了这些活钱,阳光助残基地就业帮扶项目又为我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缓解了我家的困境。”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雷少学正俯身穿梭在茉莉花丛里采摘,指尖轻捏花苞的动作带着熟稔,脸上时不时露出真切的笑容。
雷少学一边摘花,一边和记者聊天。
据记者了解,该阳光助残基地是由横州市残联与广西横州市茉盛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于2025年合作设立,基地结合残疾人身体特点与劳动能力,设置了电脑绣花工、裁缝、缝纫工、手工香包制作、保洁员等多元化岗位。截至目前,已安置12名残疾人稳定就业,人均月增收2000多元。
基地里,制作手工文创的低保户和各类产品。
这些岗位的诞生,源于当地残联对残疾人需求的精准洞察。在推动残疾人就业与特色产业深度联动的实践中,横州市残联创新打造“阳光助残双基地”模式,以“聚焦融合”为核心,最终达成“资源变现”与“就业增收”的双向共赢,这一方向始终是横州的重点发力点,同时,这样的“造血式”助残就业帮扶已形成体系。
2024年,横州市依托“中国甜玉米之乡”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携手广西福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新打造“阳光助残基地”。该基地以甜玉米种植为纽带,为残疾人搭建创业增收、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助力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夕阳下,两名残疾人农户在地里种植玉米。
广西福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阳光助残基地负责人李福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基地采用‘公司+协会+基地+残疾人+互联网’的运作模式,2024—2025年已扶持192名残疾人发展甜玉米种植。一方面,免费提供甜玉米种子、有机土壤、肥料、育苗盘等农资;另一方面,结合残疾人个体需求与身体条件‘量身定制’培训内容,通过电话指导与现场指导结合的方式跟踪技术服务,确保每户残疾人真正掌握种植技能。同时,基地凭借其成熟销售网络,将残疾人种植的甜玉米推向市场,保障农产品销路稳定,形成‘产、购、销’一条龙服务。”
2024年,该基地已帮助残疾人每人增收5000—10000元,辐射带动周边2000余名残疾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取得显著社会成效。
从车间飘出的茉莉香,到田埂舒展的玉米绿,横州这“一香一甜”的产业所蕴含的温暖力量,已悄悄撑起了更多残疾人“家门口就业”的心愿与梦想。
多轮驱动为残疾人就业“保驾护航”
在产业赋能的基础上,横州市残联进一步通过政策链提效,激活残疾人创业就业“新动能”。
围绕“精准化、长效化”的核心要求,残联搭建起“技能培育-创业扶持-就业对接”的政策支撑体系,确保政策红利直接触达残疾人,旨在帮助每个残疾人找到适合自己的“致富路径”。
据记者了解,“十四五”期间,横州市残联严格遵循“实地教学、实用为主、注重实效”的培训原则,围绕茉莉手工文创、便民理发、农业技术等贴合地方实际需求的内容,组织专项技能培训457人次,助力残疾人实现“家门口”的居家灵活就业,开辟残疾人就业增收新路径;主动对接外部培训力量,选送45名残疾人赴南宁参与盲人按摩、中式烹调等专业化职业技能提升项目,进一步拓宽残疾人就业方向,推动实现多形式、高质量就业。
在创业领航方面,实施“资金+典型”双驱动。对自主创业残疾人给予盲人按摩创业支持10000元/人,其他符合条件的支持5000元/人,累计支持55名残疾人启动项目、拨付资金27.5万元。同时,横州市残联把岗位托底落到实处,建立健全“政企社”联动机制,开展“走访拓岗促就业”行动,深入20家企业摸需求、拓岗位,协调广西桂华丝绸、天力丰生态材料等企业安置38名残疾人;推进按比例就业,帮助180余名残疾人进入机关、企业工作。联合人社、乡村振兴部门开发村级公益性岗位355个,解决脱贫残疾人“家门口就业”问题;为22名灵活就业残疾人落实养老金补贴,解除就业后顾之忧。
作为“中国甜玉米之乡”,横州市形成“一年三造”高效种植模式,田里不同阶段的玉米分别呈现在田间地头。
为进一步织密残疾人保障网络,横州市残联在政策赋能、岗位支撑之外,将服务优化作为关键发力点。
记者了解获悉,横州市残联以服务链协同为核心抓手,积极构建助残关爱的“生态圈”,创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推动助残服务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升级,精准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就此,横州市大力培育“茉莉助残志愿服务队”,通过队伍规模化,织密助残“温暖网”,实现服务供给“量质双升”。如今,“茉莉飘香扶残济困”志愿服务队的“红马甲”,成为了横州市最温暖的风景线,截至目前,队伍注册志愿者达10652名,较“十三五”末增长6倍。五年来,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茉莉飘香扶残济困”等活动35次,帮扶困难残疾人1200余人次,用行动诠释志愿温度。同时,依托“全国助残日”“爱耳日”“爱眼日”等节日契机,将义诊、法律咨询等服务送上门,“十四五”期间,惠及残疾人及家属超2500人次,真正将“残疾人有需求,志愿者有回应”的服务承诺落到实处,让助残关爱渗透到横州花乡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