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9月23日,纽约曼哈顿,联合国总部外秋风轻拂,本应是各国元首齐聚、谈合作的日子,却因为东道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出场,气氛瞬间变了味。
文 | 人文社
撰 | 人文社
«——【引言】——»
当地时间9月23日,纽约曼哈顿,联合国总部外秋风轻拂,本应是各国元首齐聚、谈合作的日子,却因为东道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出场,气氛瞬间变了味。
大会上,他话语犀利,不仅当场羞辱法国总统马克龙,还在全球聚光灯下点名批评中国、俄罗斯、印度,质疑联合国的存在价值。
这种场面,不少人直呼像“外交摊牌”。
但在这样一个全球焦点的舞台上,他究竟想传递什么信号?
纽约街头的“拦路故事”
那一天的大会,上午的流程按部就班进行,各国领导人在讲台上陈述立场,气氛虽不轻松,但勉强维持着多边场合的礼貌基调。
法国总统马克龙结束演讲,按照既定安排返回驻法大使馆,车队在曼哈顿的街道缓缓行进。
然而在一个路口,纽约警局的指令临时打破了节奏,车队驻足不前。
原因明确:不久之后,美国总统车队会经过,安保部门执行所谓的“净街”程序。
这条规定在纽约并不罕见,大型活动时为了防范突发事件,会短暂清空车道。
但不同寻常的是,这一拦阻发生在外国元首的官方行程中。
现场的警员只是重复安保命令,法国方面无奈之下只能接受安排。
结果是,马克龙在安保人员的目送下,步行穿越数个街区回到大使馆。
这一情景恰好被现场媒体捕捉,画面迅速传遍社交网络,法国国内媒体用“尴尬”“不合常理”来形容这段插曲。
观众的联想自然指向两国近期的外交摩擦。
法国在巴以议题上高调支持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与美国在中东的部分政策形成了直接对立。
在这样的背景下,拦车事件很容易被外界解读成政治信息,即使安保理由站得住脚,传达出来的感受却并不友好。
大会讲坛上的“点名批评”
在讲台上的特朗普,被聚光灯包围,依然维持着熟悉的直白风格。
谈到俄乌冲突,他毫不客气地点了中国和印度的名字,批评它们持续进口俄罗斯石油是在“帮着战争继续烧钱”,而这笔钱最终会转化为战场上的武器和弹药,导致更多人员伤亡。
这种说法在善于节制措辞的外交场合显得格外尖锐。
我国外交部通过例行记者会回应称,能源采购是基于经济和民生考虑,不接受政治化的干扰。
印度政府方面的表态同样明确,印度是全球第三大能源消费国,必须多元化进口渠道来保证供应安全,不会因外部政治压力轻易改变。
特朗普在会场还抛出了新的施压工具,要对俄罗斯更严厉的关税制裁。
他强调,这一措施要想奏效,欧洲国家必须联手执行。
然而在不久前的一个公开场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已经明确表示,不会因为中印的能源交易而对它们加征关税。
这等于是当场给这项提议泼了冷水。
有不少国际观察人士分析,这样的讲话,更像是一种国内政治的呼应。
在竞选时承诺快速终结冲突,现在局势依旧僵持,在国际舞台上重提强硬立场,可以向支持者展示“不松口”的姿态。
能源与气候的“两条线交锋”
在指责完中俄印的能源贸易后,特朗普话锋一转,谈起了全球能源转型和气候议题。
他直接否定气候危机的严重性,甚至称之为“全球最大的骗局”。
这不只是立场不同,而是彻底对抗,因为欧洲和我国都在推动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美国内部则有一部分声音以经济成本为由反对转型。
台上的特朗普借机推广美国的化石能源,尤其是天然气和石油,强调这些才是可靠的供应底线。
这种观点跟联合国近年来大力宣传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显然存在冲突。
联合国的年度气候报告一再警告温室气体排放对生态系统的威胁,但在这场大会,东道主的讲话却给了截然相反的信息。
把矛头对准联合国本身
更让现场不少代表皱眉的是,特朗普对于联合国这个机构本身几乎没有任何正面评价。
即便是涉及到机构设施的抱怨,他也毫不留情,举例说总部电梯在一次运行中故障,险些让美国第一夫人梅拉尼娅摔倒,提词器在演讲过程中出错,他认为必须追查并追责。
这些细节听上去像是生活琐事,但当它们被放在国际大会的讲坛上,就显得格格不入。
与此同时,他用大量篇幅质疑联合国在调解冲突上的作用,提及自己已经在任期内结束了数场冲突,但从未收到联合国秘书处的正式调解请求,暗示机构缺乏主动性。
在移民问题上,他更是直接批评联合国的援助项目“花钱帮倒忙”,认为这跟美国的驱逐政策背道而驰。
这番话在国内支持者中可能会迎合某种立场,但在国际社会,尤其是移民接受国和提供资助的合作伙伴中,则会被视为对多边人道合作的否定。
事实是,美国在联合国会费缴纳上长期存在拖欠,这早已是多个驻联合国代表团公开抱怨的事情。
对一个财政贡献不稳定的成员国来说,在大会上质疑机构价值,听上去就带着额外的争议性。
会场内外的不同反应
法国媒体在晚间的新闻节目中重播了马克龙步行回使馆的画面,评论员用“尴尬程度堪比冷落式外交”来形容场景。
英国和德国的部分资深外交官则私下表示,这样的插曲容易掩盖大会原本的议程,让多边合作沦为场外新闻。
我国和印度的立场依旧稳健,避免在大会期间被卷入过多口水战,更多通过官方渠道澄清观点,不接受非建设性的批评。
联合国秘书处在当天晚些时候发布简短声明,强调机构的工作重心是推动成员国在和平、安全和发展领域的合作,不会卷入单个成员国之间的双边争端。
这种回应方式尽量维持中立,但也隐含着对会场上的尖锐言辞保持距离的考虑。
背景里的政治算盘
从时间上看,这届大会距离美国政治周期的下一波高潮并不远。
国内的经济压力、通胀和社会议题正在压缩执政者的支持率。
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国际会议变成展示强硬形象的舞台,既能向国内选民传递“坚持美国利益”的信号,也能在议题选择上有意转移公众对国内问题的注意力。
不同的是,这种策略在多边场合所引发的外交摩擦,往往要在后续的双边谈判里消化。
短期内或许能得到媒体的大幅报道,但长远来看,会影响合作伙伴对美国立场的信任度。
当多边会议遇上单边话语
这届联合国大会原本肩负着聚焦多边合作的使命:讨论气候变化、冲突调解、全球发展等长期议题。
然而东道主的三记“重锤”,会场外的外交尴尬、讲坛上的能源指控、对联合国自身的公开质疑,这些让舆论的注意力大部分集中到了个人政治风格上。
这种落差值得思考:一场多边会议,如果被单边政治化,会带来什么后果?
对观众来说,画面中那位法国总统在纽约街头逆着安保人流步行的背影,可能比讲台上的数据和报告更容易记住。
而能源和气候领域的分歧、对机构角色的质疑,也将在各国首都的决策桌上留下长久的印记。
多边主义的价值在于不同立场之间的交流与妥协,但如果交流的方式本身变成了一种政治宣言,就会改变大会的气质。
看似一场年度例行公事,事实上却可能影响未来几年的国际合作氛围。
这才是第80届联合国大会背后最耐人寻味的部分。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在联合国总部,特朗普抱怨了57分钟
鲁中晨报——白宫:特朗普将在联大发表“重要演讲”
中国青年网——特朗普将出席联大辩论 美媒:美国已拖欠联合国会费超30亿美元
极目新闻——马克龙在纽约被警察拦下,当场打电话找特朗普“吐槽”
来源:渣叔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