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在美国现切肉、现包包子还更便宜?对比国内,网友一句话扎心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19:57 1

摘要:真没想到,西贝居然开到美国去了。要是平常听说哪家奶茶、火锅在国外开分店,我都不意外,可西贝这种在国内打着“西北菜”招牌的餐厅,跑到美国还能玩出花来,还真有点意思。令人诧异的是,于美国的西贝餐饮店内,肉皆为现切,包子亦当场包制,新鲜度十足,且价格颇为亲民,这般情

西贝在美国现切肉、现包包子还更便宜?对比国内,网友一句话扎心了

真没想到,西贝居然开到美国去了。要是平常听说哪家奶茶、火锅在国外开分店,我都不意外,可西贝这种在国内打着“西北菜”招牌的餐厅,跑到美国还能玩出花来,还真有点意思。令人诧异的是,于美国的西贝餐饮店内,肉皆为现切,包子亦当场包制,新鲜度十足,且价格颇为亲民,这般情形着实超乎想象。这不比在国内还要实在吗?

有网友拍了视频,说在美国西贝就餐区和国内差不多,桌椅摆设都很眼熟,但后厨完全不是一回事。没有大剪刀,只有菜刀;没有电磁炉,只有煤气灶。尤为关键的是,此处菜品并非提前备好后简单加热,而是采用现点现炒的方式,以新鲜之态呈上餐桌,确保食客品尝到地道热乎的美味。听到这儿我愣了一下,难道这才是西贝的“真身”?感觉像是穿越回了我们记忆里的饭馆,一切从头做,热气腾腾冒出来的才是新鲜的。

我脑子里立马冒出一句话:这个病还得西药治。为什么同一个品牌,在国内和国外差别这么大?在美国它可以现包现炒,为什么在国内就变成了标准化、半预制?难道国内的顾客不配吃到现炒的菜吗?这话听上去有点刺耳,但确实绕不过去。

有人说,这是因为国内店太多,客流量太大,只能靠预制来保证效率。此言乍听颇具道理,然而在美国,西贝同样置身快节奏消费环境中,缘何仍能坚守手工制作与现做的传统呢?我怀疑是不是背后还是那一套逻辑:在国外必须拿出真东西,不然竞争不过人家;在国内嘛,顾客忍耐度高,便宜方便就行,大家也不会集体去抗议。

虽然这话听起来刺耳,但放在这种餐饮案例里,还真有点相似的意味。为什么对美国顾客能摆出十二分的用心,对中国顾客就要打折扣?按理说,应该是对自家人更好才对啊。

再说价格。有人晒过账单,美国西贝的定价比国内还低。要知道,美国人工和房租可是出了名的贵,可人家照样能做到现炒现做还便宜。这就很魔幻了。是不是说明,在国内有一部分利润被层层分走了?还是说餐饮企业自己选择了最省事的路子,把成本压在顾客体验上?

看到这些对比,我突然有点不是滋味。想起小时候在小城里吃的饭馆,阿姨在后厨切菜、师傅抡着大铁勺翻炒,滋啦一声香味就飘出来,那才叫饭菜。后来越来越多的连锁店出现,餐饮变成流水线,快是快了,可那股子“人情味”和烟火气,真是没了。

有人会说,这就是时代发展,标准化才能扩张,预制菜是大趋势。在我看来,趋势固然代表着某种走向,但绝不能成为逃避责任或不作为的借口。我们应正视趋势,积极作为,而非借其之名行懈怠之事。既然能在美国给人现炒现包,说明企业有这个能力,只是选择性地展现。那问题就不在技术,而在态度。

说到底,大家的诉求也不复杂,吃饭就是想要个“热乎劲儿”和“新鲜感”。花的钱差不多,却吃到“加热的成品”,心里当然会觉得亏。更别说当你看到同样的品牌在国外能做得更地道、更便宜,那种心理落差可不是几句解释能弥补的。

这件事火了之后,我觉得对国内餐饮品牌算是一次提醒。顾客不是不懂行,他们只是习惯了忍让,可一旦有对比,就会发现差距。谁都想被善待,尤其是同胞之间。企业要是只想着怎么在国外打品牌,却在国内搞省事的那一套,迟早会让人心寒。

我觉得挺讽刺的:西贝在美国做得更像“正宗的中餐”,反而在中国自己,越来越像一条流水线。是不是该反过来学一学?与其拿海外店做样板,不如先把国内顾客哄好。毕竟,我们才是最早陪它一路走来的那群人。

来源:顶厨速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