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美形象气质佳,事业小有成就,儿女双全,老公是校园初恋走到结婚,相处二十年情感稳定。她本人也极具对生命领悟的智慧,常为朋友出谋划策,是许多人眼中那种“活明白了”的幸福女性。

小美形象气质佳,事业小有成就,儿女双全,老公是校园初恋走到结婚,相处二十年情感稳定。她本人也极具对生命领悟的智慧,常为朋友出谋划策,是许多人眼中那种“活明白了”的幸福女性。在她四十岁生日这天,小美走进了咨询室。她说,心理咨询是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她娓娓道来她的生活,方方面面,听起来都那么“正确”、那么“圆满”。作为咨询师,那一刻我甚至下意识升起一丝羡慕——聪明、智慧、家庭事业兼顾,这不就是很多人追求的新时代女性样本吗?但我逐渐察觉出一种无声的“违和”。她的讲述过于流畅,语音中缺乏情感与事件的融入感。提到与丈夫二十年稳定感情,她的面部几乎没有表情变化,语气也听不出发自内心的幸福感。我轻轻打断她,说:“你好像在过着一种‘都挺好’,但却‘不快乐’的生活。”
小美瞬间愣住了,眼圈迅速泛红。她哽咽着说:“是……我就是不知道我的生活怎么了。什么都好,但我没有真正快乐的感觉。我看了很多心理学的书,是因为我不配得吗?为什么我没办法享受现有的一切?”我:“小美,我们先不急着用理论解释自己。我更想邀请你,一起回到你的生活中,细细感受那些“挺好”却“无感”的瞬间。你愿意尝试吗?”她点点头。我:“最近一次让你觉得‘我应该快乐,但却没有’的事情是什么?”小美沉默了一会儿,轻轻说:“中午生日聚餐,我丈夫送我一条很贵的项链,孩子们也做了贺卡。他们都很开心地看着我,等我反应。我也笑了,说谢谢,很喜欢……但我知道,我的开心是‘演’出来的。”我:“那个时候,你心里真正在想什么?”她停顿片刻,声音变低了:“好像有个声音在说:你又完成了一个‘幸福妻子和妈妈’该做的剧本。”我捕捉到了这个词——“剧本”。我:小美,听到剧本这个词,我不由得联系这个剧本是如何形成的,最早的原起在哪里?小美:我想到小时候父母忙着做生意,我一个人在家很乖,很懂事,有时他们忙起来我也不知道今天他们什么时候回来,早上会几点走,很多时候就是我在很安静的房间一个人呆着,或者把电视打开,每个房间的灯都点亮,让家里有些声音。他们忙完回来会给我带好吃的食物,或者玩具,我看到他们笑着望着我,眼睛里的期盼,我也会跟笑。其实我心里委屈的要命,我一个人好害怕,好孤独,可是我不知道怎么讲,可能是觉得讲了也没有用,大人有要忙的正事。我:“所以从小,你就学会了一个模式:即使内心感到孤独和委屈,也要表现出‘我很好’、‘我很懂事’的样子。那个真实的需要被陪伴、被倾听的小女孩,一直被藏在‘乖巧’的剧本后面。”小美泪水无声地滑落:“是的……我一直都在演一个‘不让别人担心’的角色。”我:“如果我们用心理脚本的理论来看,这很像一种‘总是脚本’——‘我已经铺好了我的床,我必须现在躺在床上’。你为自己铺了一张‘完美人生’的床,即便它已经开始让你感到窒息和不真实,你却仍然坚持躺下去。不是因为它舒服,而是因为你觉得‘必须如此’。”小美怔了一下,轻声重复:“‘总是脚本’……是的,就好像我总该待在这个角色里,即使我并不快乐。”我:“你不只是停留在里面,你还把它演得非常好——好到所有人都相信,连你自己也差点信了。”她苦笑了一下,低头沉默许久。我:“如果不再演这个‘都挺好’的剧本,你担心会发生什么?”小美深吸一口气:“我怕……别人会失望。怕丈夫觉得我不爱他,怕孩子觉得我不是好妈妈,怕父母觉得我不懂事……甚至怕我的朋友发现,原来我并不是他们心中那个‘活明白了’的人。”我:“所以维持这个剧本,某种程度上也在保护你不用面对别人可能对你失望的恐惧。”她点头:“是的。”我:“代价是,你离自己真实的感受越来越远。”小美泪眼朦胧:“那我该怎么办?”我:“改写剧本。不是一下子推翻整个人生,而是从小处开始——比如下一次,当你又想笑着说‘挺好的’的时候,停一下,问问自己:我真正的感受是什么?我能否允许自己,哪怕只是对自己诚实一点?”“脚本不是命运,它只是我们早年学会的一套生存策略。”我继续说,“而现在,你有能力重新看见它、反思它,甚至改写它。”小美轻轻地说:“我想试试。”我:“你提到了‘剧本’。是谁写的这个剧本?它的名字叫什么?”小美抬起头,眼神有些恍惚,仿佛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她慢慢说:“叫……《你应该幸福》?或者……《做一个完美的女人》?”我:“如果这个剧本有台词,在你收到礼物那一刻,它命令你说的第一句是什么?”她喃喃自语:“要说……‘太好了,我真喜欢’,要拥抱他们,要发朋友圈,要让别人看到我的幸福家庭。”我:“如果不按照这个剧本演呢?”小美突然有些慌,摇了摇头:“不知道……没想过。可能别人会失望?或者……我就不是他们眼中的小美了。”我注视着她,缓缓说道:“所以我们是否在无意中,把自己一点点嵌进了一个叫‘幸福’的模子里?那个真实的你,或许并不在这个剧本内。”眼泪无声地从她脸颊滑落。她点了点头:“我好像活成了别人写好的故事……连幸福都是。”我:“那么,今天在这里,没有别人眼中的你。我们可以试着一起去做一件事:不是评判你的人生,而是去读懂你从小到大被无形中写下的那个剧本。然后你来决定,哪些台词你想保留,哪些场景你真正想演。”“你愿意试着看清楚,”我轻声问,“你自己真正的人生脚本吗?”小美深吸一口气,眼神逐渐聚焦,她点了点头:“我愿意。”
咨询师后记与启发:每个人都在无形中背负着一个“人生脚本”——它来自原生家庭的期待、文化的灌输、早期重要他人的回应。我们依此演绎“该有的幸福”和“该过的生活”。表面上看我们在沟通、在爱、在生活,但实则可能是在表演一场“孤独的演出”。真正醒来的开始,是意识到:我手里拿的,是谁写的剧本?
我们常常活在无形的人生脚本里——“除非脚本”(除非……否则我不能快乐)、“永不脚本”(我永远不配得到想要的)、“总是脚本”(我必须一直如此,即使不快乐)。这些脚本往往是童年形成的我们潜意识里的“生存策略”。小美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即使外在一切完美,内在脚本仍可能让我们感到空虚和疏离。觉察,是改写脚本的第一步。你是否也在某个“脚本”里重复演出?真正的成长,不是否定过去,而是读懂自己曾经的策略,然后温柔而坚定地,把笔拿回自己手中。而改写的力量,恰恰源于这一刻的觉察和勇气。你,是否也过着“都挺好”、却不快乐的生活?”这不是你的问题,而是你的剧本,需要重新回到“作为生命主人”自己的手里。
9月25日10:00线上直播《识别与解密七种人生脚本》!你是否感觉人生总在同一个怪圈里打转?❌ 拼命努力,却“几乎”无法成功?❌ 不敢快乐,觉得“除非”付出代价才配享受?❌ 在关系中,“永远”得不到真正想要的?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