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增速跌破10%:白酒寒冬还要冷多久?实情、各地现状与破局信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11:58 6

摘要:2025年上半年,贵州茅台半年报里的一组数据让整个行业心头一紧:营业总收入增速9.16%,归母净利润增速8.89%,这是近10年来其上半年业绩首次跌至个位数。作为白酒行业的“定海神针”,茅台的增速放缓,让“行业寒冬”的论调不再是中小酒企的焦虑,而成了全行业的共

2025年上半年,贵州茅台半年报里的一组数据让整个行业心头一紧:营业总收入增速9.16%,归母净利润增速8.89%,这是近10年来其上半年业绩首次跌至个位数。作为白酒行业的“定海神针”,茅台的增速放缓,让“行业寒冬”的论调不再是中小酒企的焦虑,而成了全行业的共识。这轮寒冬真的无可逆转?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全国不同地区的市场又呈现出怎样的分化图景?

一、寒冬真相:不是需求消失,而是“三重挤压”下的结构性调整

把行业下行简单归为“消费不行”,显然没看清本质。这轮白酒寒冬的核心是场景收缩、库存高企、消费迭代的三重压力叠加,导致行业从“增量扩张”被迫转入“存量洗牌”。

1. 场景之困:政商消费腰斩,礼品需求遇冷

白酒的核心消费场景正在发生剧变。政务消费占比从2011年的60%跌到2024年的1%,商务宴请占比也从40%腰斩至20%,这直接冲击了中高端白酒市场。以往中秋、春节前经销商排队打款的景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谨慎观望——茅台合同负债同比下滑44.89%,这个被称为“业绩蓄水池”的指标,直白反映出经销商对未来销售的信心不足。

更关键的是礼品消费降温。500元以上的次高端酒本是礼品市场主力,但2025年上半年,800至1500元价格带出现严重价格倒挂,部分产品终端售价甚至低于经销商拿货价,“买的不喝、喝的不买”的逻辑彻底失灵,礼品属性大幅弱化。

2. 库存之压:7600亿库存“堰塞湖”,渠道周转濒临停滞

行业已经被高库存拖入恶性循环。上市酒企库存价值高达7609亿元,60%以上的渠道商面临库存压力,行业平均存货周转天数延长至120天以上,部分中小品牌甚至超过900天。

这背后是前几年的盲目扩产后遗症。2021年行业景气时,不少酒企跟风扩产,连茅台都一度提升产能,却没料到消费场景会突然收缩。现在经销商陷入“卖不动就降价,降价更卖不动”的怪圈,济南某烟酒店老板直言:“早就不囤茅台了,现在百元内的汾酒、本地的趵突泉卖得更好,买红星二锅头的比买五粮液的还多”。

3. 消费之变:年轻人不爱喝,老酒客更理性

白酒的“代际断层”正在显现。年轻群体对高度白酒接受度低,低度酒市场却以25%的年复合增长率狂奔,预计2025年底规模将达740亿元。与此同时,中年消费群体也更趋理性,以往“喝贵的、喝面子”的观念转变为“喝对的、喝舒服的”,100至300元的口粮酒成为消费主力,500至800元价格带的产品最难生存。

新国标也加剧了行业阵痛。2021年实施的白酒新国标明确区分固态法与液态法白酒,让以配制酒为主的光瓶酒遭遇重创,某知名光瓶酒单品产量暴跌58.63%,不少中小品牌直接因“身份不合规”退出市场。

二、区域图景:从“全面遇冷”到“分化求生”,各地市场差异显著

白酒消费的地域性极强,这轮寒冬下,不同地区的市场表现呈现出明显分化,没有“一刀切”的困境,也没有“普适性”的解药。

1. 一线城市:高端酒价跌量缩,口粮酒成“避风港”

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受商务、礼品消费收缩影响最大。北京某高端烟酒店数据显示,上半年飞天茅台销量同比降30%,五粮液八代普五终端价较指导价下跌近200元,不少门店把高端酒专柜换成了百元内的光瓶酒和低度潮饮。

但刚需市场仍有韧性。上海社区超市里,50至200元价格带的汾酒、泸州老窖头曲销量稳中有升,主打“健康低度”的新品更受年轻消费者青睐。电商数据更直观:2025年上半年,一线城市白酒线上订单中,300元以下产品占比达72%,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

2. 三四线城市与县城:地产酒坚守,性价比为王

三四线城市和县城市场是地产酒的“基本盘”,这里的消费者更认本地品牌,对价格敏感度高。山东菏泽的烟酒店里,趵突泉、景芝等本地酒占比超60%,老板说:“老乡聚餐就认这个,50块钱一瓶实惠,比外地酒卖得稳”。

但性价比竞争已进入白热化。四川宜宾某县城,某地产酒推出“买一送一”活动,终端价压至35元/瓶,挤压了外来中低端品牌的生存空间。不过,这里的库存压力相对较小,周转天数多在90天以内,比一线城市更健康。

3. 白酒核心产区:头部抗压,中小企“断粮”

贵州、四川、山西等核心产区呈现“冰火两重天”。茅台、五粮液、山西汾酒等头部企业虽增速放缓,但仍保持盈利正增长,汾酒凭借“青花系列撑高端、玻汾稳口粮”的策略,省外市场收入占比持续提升。

中小酒企却在生死线挣扎。贵州仁怀某酱酒作坊老板透露,上半年销量跌了60%,原材料涨价加上卖不动,已经停掉了两条生产线。四川泸州的中小酒企更艰难,不少因欠缴税款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区域性的“出清”正在加速。

三、寒冬时长:2025年底触底,还要在底部徘徊1-2年

关于“寒冬何时结束”的问题,行业内已有相对明确的判断:短期触底信号将现,但真正复苏还需时间,不会出现“V型反弹”。

1. 触底信号:旺季试金石与去库存进展

业内普遍认为,2025年三季度行业有望见底,关键要看中秋、国庆旺季的表现。中国酒业协会预测,旺季期间名酒价格可能触底反弹,若动销能环比改善,将缓解渠道焦虑。

去库存的进度是另一关键指标。目前头部酒企已启动“控货挺价”策略,五粮液、洋河等相继发布停货通知,主动减少市场供给。茅台则重点发力直销渠道,上半年直销营收增长18.63%,试图通过渠道优化加速去库存。如果年底行业库存周转天数能降至90天以内,将为2026年复苏打下基础。

2. 复苏节奏:“U型反弹”,2026下半年或迎拐点

多位专家指出,行业不会快速复苏,大概率呈现“U型”走势。海纳机构总经理吕咸逊分析,即使三季度见底,受经济预期、需求萎靡等因素影响,反弹动力不足,还需要在底部徘徊1-2年。

这意味着2025年是“筑底年”,2026年可能进入“弱复苏年”。复苏的前提有两个:一是消费信心回升,商务、礼品场景逐步恢复;二是行业出清完成,中小品牌退出后,头部企业的份额和利润空间得以修复。

四、破局方向:谁能活下来?三类酒企与两大新赛道

寒冬不是“一刀切”的淘汰,而是“优胜劣汰”的筛选。未来能穿越周期的,是那些读懂变化、主动求变的企业。

1. 活下来的三类酒企

- 头部龙头:茅台、汾酒等凭借品牌力和渠道控制能力,能通过收缩战线、优化产品结构扛过寒冬,甚至在行业出清后抢占更多份额。

- 区域强者:深耕本地市场、性价比突出的地产酒,如山东景芝、河南仰韶等,能守住基本盘,成为区域“小巨人”。

- 细分王者:在低度酒、健康酒等细分领域有优势的企业,如推出29度新品的五粮液,布局草本白酒的品牌,能抓住新消费群体。

2. 值得关注的两大新赛道

- 低度化与年轻化:这已是行业共识,泸州老窖在测试16度甚至6度产品,洋河计划推出10度左右的潮饮新品,低度酒正从“补充品类”变成“战略赛道”。

- 数字化与C端化:汾酒通过短视频平台打造《烟火人间》IP,传播量超5000万次;茅台发力i茅台等直销渠道,都是在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摆脱对传统经销商的依赖。

结语:寒冬是挤泡沫,更是练内功的机会

茅台增速放缓不是“行业末日”,而是白酒行业从“野蛮生长”回归“理性发展”的必然。这轮寒冬挤掉的是盲目扩产的泡沫、虚假繁荣的库存,留下的是真正有品牌、有产品、懂消费者的企业。

对消费者来说,寒冬意味着更实在的价格和更多选择;对行业来说,寒冬是优化结构、提升质量的契机。正如业内人士所言:“以前是闭着眼都能赚钱,现在是睁着眼才能活下去”。当行业彻底消化库存、适配新消费需求,下一轮健康的增长才会真正到来。而这个过程,需要1-2年的耐心,更需要企业实打实的行动。

来源:小柠檬爱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