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家太和上热搜了,不是因为板面,也不是因为发制品,而是因为一条高速通了、三座药厂上市了、七个孩子考进了清北。
老家太和上热搜了,不是因为板面,也不是因为发制品,而是因为一条高速通了、三座药厂上市了、七个孩子考进了清北。
可我心里却咯噔一下:路好了,人是不是跑得更快?
药多了,留下的是谁?
先说路。
徐淮阜高速一通,太和到合肥俩小时,朋友圈一片欢呼,说“周末能回家吃板面了”。
我表弟就是跑物流的,以前货车半夜出发,现在天亮装车,中午就能卸货。
他笑得合不拢,我却看见他司机群里一条消息:运费每吨降了二十,货主说“路好了,不值钱”。
路是快了,钱却薄了,这就是现实。
再说药。2024年,太和多了三家上市药企,产业园里厂房一排排,像乐高积木。
我高中同学小磊在里头做合成,天天加班到十点,月薪七千,听起来不错。
可他说,一条抗癌药生产线,核心反应罐全是进口,坏了要请德国工程师飞过来,一小时八百欧。
我们攒的是数字,人家挣的是真钱。
更尴尬的是,厂里招博士,开价三十万,没人来——太和的超市老板一年都能挣三十万,还自由。
药香飘出去了,人才却留在高铁站,一票直达上海虹桥。
教育更扎心。
太和一中七子登科,清华北大拉横幅,抖音点赞破百万。
我表妹今年复读,班主任在家长会上说:“想留太和?
可以,县医院招硕士,规培完月薪四千。
”下面瞬间安静。
四千块,不够北京一顿房租。
于是七个孩子,六个报了外地,只有一个家里开药厂的留了下来。
状元走的时候,校门大屏滚动播放“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我看着他爸把行李塞进奥迪后备箱,笑得比哭都难看。
医院也升级了,三甲复审通过,新大楼22层,电梯快得耳朵嗡。
我妈去体检,回来吐槽:彩超排队两小时,医生两分钟看完,一句“没事”打发。
她想问细点,医生已经喊下一个。
楼里全是智能设备,可智能不会听老太太唠叨。
更魔幻的是,中医院拿到1.2亿中央投资,准备建国家特色重点医院,可街上推拿铺子却越开越多,一次八十,刷医保不行,但师傅能陪你唠半小时。
到底谁更治病?
GDP增速6.8%,超了临泉,升到全市第三。
县长讲话:我们要打造“皖北药谷”。
台下掌声雷动,我旁边卖包子的老李撇嘴:谷不谷的不懂,房租从三万涨到五万,谁来管?
他儿子在合肥做程序员,年薪三十万,老李死活不让回,说“回来卖包子吗?
”一句话,把全县的体面撕了个口子。
夜里十一点,新高速的路灯亮得发白,我开车回村,看见邻家的灯还亮着。
他家姑娘今年研究生毕业,在上海做芯片,过年没回。
老太太在门口剥花生,说女儿视频里讲,公司要搬去新加坡,她也得去。
花生壳啪一声裂开,像极了我心里那根弦。
太和像一列改装过的绿皮车,车头换上了高铁壳,车厢里却还跑着旧引擎。
药厂、高速、清华北大,听起来全是未来,可未来坐在驾驶位,一脚油门踩下去,先甩出去的是自家孩子。
我们修了路,却修不住脚;造了药,却治不好自己;考了状元,却留不住光。
说到底,家乡不是不想变好,是怕变好以后,只剩下一排排空厂房和不会说话的机器。
等沙颍河航道的千吨轮船开进来,我希望船上不只有集装箱,还有想回家的年轻人。
否则,GDP再高,也只是报表上的烟花,炸完就黑。
来源:松子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