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看互联网吹得天花乱坠真要落地,没个年营收50亿起步、分公司十几家、财务流程能标准化的公司,基本是用不上的。这套东西到底值不值得搞?哪些企业已经用上了?能不能真省钱、提效、管好账?
财务共享中心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企业财务集中管账的高级玩法。但它并不是所有公司都能搞的系统,门槛不低,搞起来不便宜,养起来还挺费劲。
别看互联网吹得天花乱坠真要落地,没个年营收50亿起步、分公司十几家、财务流程能标准化的公司,基本是用不上的。这套东西到底值不值得搞?哪些企业已经用上了?能不能真省钱、提效、管好账?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财务共享中心,是在招聘网站上看到一些大厂在招“FSSC运营经理”之类的岗位。
比如2021年,杭钢就曾和元年公司合作搞财务共享中心。搞这个不是图时髦,而是因为企业日常运营实在太散了:每个子公司自己买软件、自己配财务、自己弄报销,重复投入,效率低,费用高。谁都知道这样不行,但不集中起来,就管不住。
企业业务一旦扩展到海外,财务问题立刻成倍放大。在东盟、欧盟、中东、俄罗斯这些地区,每个市场的财务要求都不一样。如果你还用国内那一套去搞全球管理,财务部门基本上就是的运营更是难上加难。
共享中心的出现,正是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它的核心逻辑是:把重复性高、标准化程度高的财务工作,比如报销、应收应付、资金结算、报表编制这些操作,从各个子公司剥离出来,集中放在一个中心里统一处理。
这中心可以是总部某一楼,也可以是虚拟系统平台,关键是统一流程、统一系统、统一执行标准。
搞出这么一整套东西,背后当然需要真金白银。不是买个财务SaaS就完事,它需要长期维护和持续优化。
业内有一套不成文的标准:年营收要达到50亿以上;分子公司数量得有15家以上;关键流程差异不能太大,最好在20%以内;财务人员比例高;公司最好已经有ERP系统;最重要的是管理层得愿意投钱、投人、做变革。
这些条件听着有点卷,但是搞起来的话你就会发现另一个世界。能落地财务共享中心的公司,清一色是大公司。
比如华为、中兴、阿里、京东、苏宁、恒生电子、杭钢、海康、大华、吉利这些企业,要么业务线多要么分公司多,要么就是已经全球化了,财务必须集中化管理。
那问题来了系统搭好了,流程真能跑得起来吗?技术上,共享中心一般分四层架构:前端是员工操作的界面,比如PC端、钉钉、企微;中间是业务流程层,有费用报销系统、ERP核心系统、资金管理系统、OA审批流等。
再往下是数据层,包含主数据管理、BI系统;最底下是技术引擎层,有RPA机器人、OCR识别、AI算法、电子发票系统等。这些系统之间要能协同联动,才能让流程真正跑通。
以员工报销为例,从上传发票到审批、生成凭证、付款通知,全流程涉及4-5个系统协作,还得考虑审批规则、信用评分、合规校验等。系统多、环节多、标准多,稍微一搞不好就容易卡壳。
除了系统最大的难点其实是人。变革阻力大很多基层财务人员习惯了各自为政的日子,一下子被集中到共享平台,心理不适应、业务不熟练。
再加上各子公司原来用的系统千奇百怪,数据标准不一致、接口不统一,搞对接时经常遇到一些麻烦。有些系统更新不同步,一个接口变了整条报销流程都得重写。
还有数据治理问题。有的发票作废操作不规范,旧数据没清理,新数据又识别不出来,导致系统里账实不符;有的报销单据图像模糊、识别失败,OCR识别把0看成O,核账时越看越糊涂。不少公司后来不得不加上人工二次审核,提升准确率。
财务共享中心不是省几个财务人员的工具,而是企业财务管理全面集中化、系统化、数字化的标志。它的门槛不低,搞得好能降本增效、精细化运营。
搞不好就是个烧钱机器。这个东西值不值得上,看企业有没有实力、有没有需求、有没有魄力去做变革。不是所有企业都配拥有FSSC,但真正用得好的企业,确实已经跑通了新一代财务管理的赛道。
来源:瑛子的分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