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聊起AI,现在不少人都有点慌,尤其是听说“AI 要抢工作”“初级岗位要被淘汰一半” 的时候,心里总打鼓。
聊起AI,现在不少人都有点慌,尤其是听说“AI 要抢工作”“初级岗位要被淘汰一半” 的时候,心里总打鼓。
但最近摩根大通的一份分析,倒是给咱们提供了个新视角 —— 先别慌,看看历史上的技术革命,可能事儿没那么糟。
咱们先回头看看过去。200多年前蒸汽机刚出来的时候,手工织布的工人可惨了。
1806到1820那十几年,实际工资直接砍半,漕工、马车夫这些靠老手艺吃饭的,更是直接没了饭碗。
但你猜后来怎么着?纺织品生产一下子爆发了,运输成本降下来,煤矿开采、铁路维护、城市里的零售店,到处都缺人,新岗位比淘汰的还多。
再往后的电力革命、计算机革命也一样。
就说计算机吧,上世纪80年代,企业赚100万美元还得雇8个人,到了21世纪初,6个人就够了。
表面看是少用了人,但实际上生产力翻了好几倍,还催生出程序员、电商运营这些以前想都想不到的新职业。
摩根大通负责美国投资策略的雅各布・马努基安就说,AI大概率也会走这条路,先搅得好多工作不安生,最后反而能让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提一大截。
不过话说回来,阵痛肯定少不了。现在已经有苗头了,美国的大学应届生失业率比整体失业率还高,打破了好多年的规律;
Anthropic的CEO甚至说,未来五年初级白领岗位可能要没一半,失业率可能飙到20%。
连“AI 教父”杰弗里・辛顿都担心,AI会让少数人变富,多数人变穷。这些担心不是没道理,毕竟谁也不想成为被技术淘汰的那一个。
但摩根大通觉得,咱们也别把AI想成“洪水猛兽”。
人有很多AI学不会的本事,比如遇事有常识、能自己琢磨解决办法、动手能力强,还有情商 —— 跟人打交道的分寸感,AI可拿捏不好。
而且现在不少国家都面临人口老龄化、年轻劳动者不够的问题,AI说不定还能帮上忙,补上劳动力的缺口。
更关键的是,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了。
蒸汽机从发明到让大家都享受到生产力提升,用了61年;电力时代缩到32年;计算机和互联网只用了15年。
摩根大通预测,AI 要做到这一步,用不了7年。也就是说,不用等太久,AI带来的好处可能就会慢慢显现。
那面对AI的冲击,咱们能做些什么呢?其实办法不少。
比如美联储可以降降息,让买房、开店的成本低一点,刺激这些行业多招人;
企业可以搞“师带徒”,把老员工的经验传给新人,还能把被AI取代的员工重新培训,让他们适应新岗位。
而且企业省下来的成本,说不定会投到新业务里,到时候软件开发、数据服务这些领域,可能会需要更多人。
说到底,AI的目标确实是帮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本质上是在优化人类的劳动力,但从历史规律来看,它更像是一场“变革”,而不是“毁灭”。
就像以前没人想到会有外卖员、直播主播这些职业,未来AI也可能催生出我们现在想象不到的新工作。
与其害怕被淘汰,不如多学点儿新本事,跟着技术一起进步。毕竟每一次技术革命,最终都是让生活变得更好,这次应该也不例外。
来源:夙夜玖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