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和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团福建省委聚焦为党育人主责主业,充分发挥共青团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带着特殊责任、怀着特殊感情,充分用好独特资源,深挖理论实践富矿、聚焦实践体验、发挥组织优势、完善工作机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和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团福建省委聚焦为党育人主责主业,充分发挥共青团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带着特殊责任、怀着特殊感情,充分用好独特资源,深挖理论实践富矿、聚焦实践体验、发挥组织优势、完善工作机制,推动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彰显“八闽特色”,更富“福建味道”。
强化资源供给,融入思政课教学渠道
抓牢关键队伍,打造思政人才“蓄水池”。团省委持续深化开展“团干部上讲台”行动,每年组织各高校校、院两级团委班子成员、教师团干部以专题团课、团日活动、形势与政策教学等形式授课不少于2600场。各高校团委与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联动,组织超1000名团干部参加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着力培养一批愿讲、能讲、善讲“大思政课”的团干部队伍,助力思政课大师资体系建设。黎明职业大学团委协同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泉州市大中专学校共青团工作联盟资源,遴选团干部加入思政队伍,贯通“理论学习—研究—宣讲”机制,选拔优秀团干部组建“成长导师团”。福建理工大学团委聘任“青年五四奖章”“两红两优”获得者担任学校兼职思政课教师,开展分享交流、宣讲报告等活动,逐步形成参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性安排。龙岩学院团委探索建立“青马工程”学员、“奇迈青声”理论宣讲团等成员担任思政课助教机制,助力思政课堂教学方式创新。
坚持守正创新,构建团课资源“数据库”。团省委将团课建设与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相结合,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相结合,丰富理论学习的素材库,充实学习研讨的工具箱,收集讲授研讨类团课143期,实践研学类团课25期,建设具有福建特色的团课课程群和思政“金课”,不断优化思政课内容供给。福建农林大学团委发挥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指导福建农林大学建设发展的独特优势,精心打造十堂富有农林特色的“同上一堂大思政课”,并积极开发实践教学案例。三明学院团委举办“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微团课大赛,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党史学习教育、五四精神、闽师精神、青春榜样五大主题,动员师生共创思政微视频。
深挖育人内涵,锻造闽派思政“金招牌”。成立福建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促进会,积极探索形成“课程教学+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的教育课程体系,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加强对具有福建特色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的研究,进一步服务具有闽派特色的“大思政课”教育新生态。依托厦大芙蓉楼等“青马工程”实践基地,打造“导学+访学+联学”学习体系,开展小规模、互动式理论宣讲,带动青年学子认真研读《论党的青年工作》《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在感悟领袖关怀中强化理想信念、校准人生航向。实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主学习行动计划,成立120个省级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社,常态化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厦门大学团委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与厦门大学师生交往交流的故事,制作发布芙蓉楼基地微宣讲视频7期。福建警察学院团委依托福建红色资源研究中心与学院忠诚教育展览馆、枪械馆、校史馆等平台,组建“青马学员”宣讲队,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给公安大学英烈子女回信精神进行宣讲。泉州师范学院团委组织“青马学员”开展红色阅读活动,设立24小时免费开放“鸟巢”书屋24个,定期组织读书研讨、心得“漂流”等活动,拓展高校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新路径。
聚焦实践体验,丰富思政课育人体系
发挥福建优势,建设“大思政课”“实践地”。团省委充分发挥福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的独特优势,用好12个国家级、96个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70个省级中小学研学营地和基地,整合多样化育人场景,拓展“大思政课”育人空间;开放大学实验室、科研院所、校史馆等,建立大中小学生手拉手共研共学机制;发挥“青”字号品牌作用,将青年文明号单位厦门航空“学习室”等33个“寻足迹、悟思想、铸忠魂、担使命”现场教学点打造成“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闽江学院团委用好校史与应用型办学成果展资源,实地对各年级新生团支部全覆盖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宣讲。福建师范大学团委联合福州三中团委举行大中小思政德育发展共同体党团队“思源”主题行走的思政课活动,通过五大主题路线组织百名师生共上“行走的思政课”。莆田学院团委与擢英中学团委联合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建活动,每期设置研学主题,由高校专家现场讲课、团员青年现场研讨,通过沉浸式学习更好掌握党的创新理论。
开展循迹溯源,用好行见八闽“研学圈”。发挥福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优势,引领广大团员和青年循着总书记走过的“足迹”、擘画的“印迹”、牵挂的“心迹”,带着嘱托学、带着感情学、带着责任学,在“源头活水”的实践体验中感悟真理力量、领袖魅力。连续多年开展“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系列专项活动,每年组织超10万名师生积极参与实践,引导青年学生增进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情感认同和行动追随。厦门大学团委、福建师范大学团委分别与厦门市、泉州市、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地市基层团组织结对,建设向海图强、空天报国、生命探秘等8类研学模块,“侯官寻踪”“南岛寻根”等研学实践路线,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团龙岩市委溯源习近平总书记20次考察调研足迹,依托全市16个学习教育基地,打造“一县一精品”青少年研学路线,组织1万多名青少年到古田会议旧址、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等参观学习。团莆田市委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重大实践教育青少年,制作“身边的榜样”系列访谈视频,开展“保护木兰溪”研学、“十里风光”寻访等活动。
深挖文化富矿,搭建资源融合“大平台”。团省委充分融合福建红色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等地域文化,开展弘扬优秀“侯官文化”、“走进莆田非遗传承历史文脉”等专项活动,累计组织全省近百支社会实践队伍深入了解城市文脉与历史资源,广泛开展实践调研。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团委组织师生走进螺洲古镇陈氏五楼、三坊七巷保护修复成果展,通过人文遗迹探访、现场互动交流、团课青年说等环节,沉浸式开展场馆里的思政微课。团福州市委采取现场参观教学、沉浸式展馆游览、非遗手作体验等形式,带领广大青少年了解海丝文化,亲身感受“海上福州”、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等发展战略的时代内涵。
发挥组织优势,拓展思政课建设格局
丰富宣讲形式,巩固线下育人“主阵地”。团省委组织团十九大代表、各级团干部、青年讲师团成员等,深入企业、学校、农村、社区等基层单位,带动高校思想政治类社团成员常态化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开展交流研讨,组织小规模、分众化、互动式宣讲3000余场,覆盖青少年超15万人次。持续深化“青年讲师团”计划,建强福建青年讲师团、宁德“宁小团”、福州“青年爱研习”、“红领巾巡讲团”等宣讲力量。2024年,先后走进9所不同类型院校举办“提振精气神 建功新福建”福建青年微宣讲活动,探索在不同领域、不同圈层青少年中进行党的科学理论宣讲的“精准滴灌”模式。集美大学团委联合校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开展“师说青谈”校园巡讲,通过分发“理论宣讲组合包”的形式送课至二级学院和团支部。厦门工学院团委组建理论宣讲轻骑兵,积极开展“大思政微宣讲”,通过学原著悟原理、集体备课和思政教师跟队指导,拓展宣讲的理论深度,为思政课走出校门提供鲜活示范。
赋能基层组织,夯实支部建设“压舱石”。团省委发挥基层组织优势,以落实“三会两制一课”为重点,建立健全联系指导机制。利用好“主题团课资源包”,在福建警察学院组织开展“国家安全·青春挺膺”“4·15”全省示范主题团日活动,在黎明职业大学、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举办“匠心筑梦 职启未来”福建省职业院校示范性主题团日活动,通过支部联学、工匠讲学、交流互学等多种方式提升基层团的组织生活质量。福州大学团委充分调动团员和青年参与团支部立项的策划、实施、成果展示等各环节,以团支部立项牵引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触达基层支部、深入“组织细胞”。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团委探索情景式、体验式的思政教学方法,创排闽剧现代剧目《青春祭》和校园话剧《照亮青春》,让党史知识和革命故事“动起来”“活起来”。
发挥网络优势,把牢网络思政“新场域”。团省委主动适应新时代青年网络生态圈,积极入驻青少年聚集的新兴网络空间。与《中国共青团》杂志共同推出专栏《让青春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闪闪发光·福建篇》。打造“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主题宣传品牌,发布推文、帖文、短视频等4224条,总阅读量超7.39亿人次。依托“青春福建”融媒体中心,制作习近平总书记金句海报、指定学习篇目喜马拉雅音频及“祥榕家书”“青说新思想”系列短视频等260余组,全方位加强内容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同步武装。福建师范大学团委以“福师大小葵”为形象打造“互联网+青年思想引领”的小葵模式,打造“小葵直播间”,推出原创网络思政产品。黎明职业大学团委成立油菜花新媒体工作室,以黎大易班为平台,创办专属数字杂志,研发“黎青文化”网上商城,不断创新学生网络思想阵地建设。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