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内蒙古各地区各领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学细悟笃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的重大要求,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紧紧
按:内蒙古各地区各领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学细悟笃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的重大要求,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连日来,自治区民委会同有关地区总结梳理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供各地各有关部门参考借鉴。
满洲里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充分发挥“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支点、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强化政治引领、深化交融共建、突出沿边口岸特色,全面推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为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贡献口岸力量。
一、强化政治引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格局。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贯穿于边疆民族地区工作全过程,通过机制创新、政策保障和宣传教育,构建起系统完备、覆盖全域的工作体系。一是健全高位推动机制。细化落实35项具体举措,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市委常委会年度要点,融入部门“三定”规定、行业规范、社会组织章程及市民公约,实现主线责任全覆盖。二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出台《满洲里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编制实施《2021—2025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规划》,系统推进“8+N进”全领域创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三是深化宣传教育引导。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定期开展专题研讨,市委党校相关课程占比超过20%;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行走在边境线上的思政课》、《红色边境线》入选全国全区精品项目;广泛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编印《满洲里市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近三年累计组织“两月一周”等主题活动700余场,持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基础。
满洲里市召开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推进会(由满洲里市民委提供)
二、推动经济互促共荣,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物质基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推进贸工一体、产旅融合,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促进产业提质升级。五方曌浆纸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陆港化肥、陆港粮油等项目稳步推进;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58.3亿元,口岸经济活力持续释放;旅游业优化发展,全年接待游客8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8.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和2.5%。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常住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率均达100%;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持续改善,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和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族群众。三是扎实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争取乡村振兴(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补助资金1151万元,编制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建设试点方案,铁路边民互市贸易点获批设立,累计惠及边民9100余人次,有效激发守边固边内生动力。
满洲里口岸(由满洲里市民委提供)
三、促进文化互鉴融通,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以文化认同凝聚人心,推动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打造文艺精品力作。创排红色歌舞剧《风雪黎明》巡演29场,线上线下观演超10万人次;制作《来冰雪童谣带你点燃冬日激情》等新媒体产品,点击量突破10万,有效提升口岸文化影响力。二是拓展文化宣传阵地。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芦苇产业园、民族团结主题公交站亭等7处主题阵地,推动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公共空间和日常生活。三是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成立文化研究会并推出专刊,打造“铸牢”工程和“九个基地”,完善“基地联盟+研究基地”协同机制;推出“同心筑梦·石榴红”文创品牌,设计“铸牢”标识、IP形象“满满”、“抱抱”及系列微信表情包,让民族团结理念融入日常、深入人心。
“民族团结·和谐苇美”诗文专题朗诵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芦苇产业园举行(由满洲里市民委提供)
四、深化社会互嵌共治,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法治保障。坚持以“互嵌式发展”促进社会融合,推动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一是优化社区服务体系。打造5个社区“民族团结大使工作室”、抵边社区“关爱群众直达点”、“民族团结示范小区”及企业“民族团结工作站”,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二是推动多元协同共治。设立“石榴籽”矛盾纠纷调解室,累计调解纠纷1600余起;组建54支“石榴籽”志愿服务队,开展活动350余场,形成各族群众共同参与治理的良好格局。三是整合资源提升效能。打造“石榴籽e起来”服务品牌,开展政策宣讲、健康服务、技能培训等活动,举办再就业和民族手工业技能培训班,超40%参训学员实现再就业;推动联创联建,整合7个抵边党支部资源构建“党建+民族团结”工作模式,覆盖群众2.5万人、企事业单位650家,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举办“石榴籽e起来”满洲里市民族手工业技能培训班(由满洲里市民委提供)
五、突出口岸特色优势,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路径。立足口岸实际,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水平对外开放同频共振,将口岸打造成展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就的重要窗口。一是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将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命名为教育实践基地,打造《茶韵溯源》系列思政课,以“茶”为媒介讲述中国民族团结故事,深化青少年情感认同。二是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编撰《满洲里与中共六大》、《满洲里与红色之路》等著作,后者获全国全区奖项;录制43集广播故事《满洲里・1928》及同名广播剧,拓展红色文化传播渠道。三是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打造中俄蒙跨境康养旅游品牌,重启“万里茶道——和平之旅”跨境自驾游推广活动,开展中俄蒙青少年万里茶道系列交流;推出多条跨境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让国内外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各民族共建边疆的深厚历史。
开展“友谊·和平·年轻的使者”中俄蒙万里茶道跨境游研学季活动(由满洲里市民委提供)
满洲里市将继续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在强化政治引领中凝聚共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夯实根基,在促进文化交融中增进认同,在深化社会治理中汇聚合力,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彰显特色,努力走出一条体现口岸特色、符合北疆实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路,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