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三点的自习室里,键盘的敲击声和叹息声交织在一起。小王盯着电脑屏幕,把简历上的“精通Excel”改成了“熟练掌握Excel”,接着又改成了“会用Excel”——实在没办法,因为他连数据透视表都操作不来。这届毕业生找工作到底有多难呢?学校门口打印店的老板都快哭
凌晨三点的自习室里,键盘的敲击声和叹息声交织在一起。小王盯着电脑屏幕,把简历上的“精通Excel”改成了“熟练掌握Excel”,接着又改成了“会用Excel”——实在没办法,因为他连数据透视表都操作不来。这届毕业生找工作到底有多难呢?学校门口打印店的老板都快哭了:以前给学生打印简历,一个人两三份就够了;可现在倒好,平均每人至少要打印二十份,甚至把他的两台打印机都用坏了。
一、求职期望过高,现实会狠狠给你一巴掌
如今,大学生找工作就像开盲盒,总盼着能抽到稀有款(SSR):工资要高到能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买得起房,工作要轻松到每天可以摸鱼刷剧,公司最好还得配备健身房,并且提供免费的下午茶。某招聘平台的数据让人心里一凉——七成应届毕业生期望月薪过万,然而现实却是,一线城市的平均起薪才六千多一点,这点钱连房租都快交不起了。
我有个远房表弟,去年刚毕业的时候一心只想进大厂,简历上写着“精通Python、Java、C++”,可到了面试的时候,连个简单的“Hello World”程序都写不出来。反倒是他同寝室的小李,去了一家小公司,从贴发票、订盒饭这样的琐事做起,结果半年之后就被行业内的头部企业挖走了,工资一下子翻了三倍。这事儿就好比相亲,要是你一门心思只盯着像吴彦祖那样的颜值和王思聪那样的财富,最后就只能在相亲角一直“待业”了。
二、死磕高薪?小心在起跑线上就把自己“饿”坏了
“苦读寒窗十八年,工资还不如送外卖的?”这句话在毕业生的群里天天都有人讨论。但现实可比宫斗剧残酷多了,就好比刚学会走路就想参加奥运会,根本不切实际。我的大学同学老张,毕业后去了县城的一家小工厂当技术员,月薪只有三千块,还得三班倒,我们都笑话他,说他成了“现代版的孔乙己”。可人家埋头苦干了三年,带着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跳槽,一下子就谈成了三十万的年薪,打得我们脸生疼。
现在有些年轻人,宁愿在家里当“啃老族”,心安理得地靠着父母生活,也不愿意去小公司积累工作经验。这就好比学游泳,怕被水呛到就不敢下水,最后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在水里拿奥运金牌。老话说得好:“吃得苦中苦,方得路虎开”,先把姿态放低,以后才能站得更高。
三、专业对口?那早就是上个世纪的老观念了
有些学生总是把“专业对口”这事儿看得特别重,学计算机的就觉得自己只能敲代码,学英语的就认为自己只能当翻译。但现在的职场早就开始“跨界大混战”了:我邻居家的孩子学的是土木工程,毕业后却去了剧本杀店当编剧,现在已经成了行业里的大咖;还有学历史专业的人,跑去直播间带货,把各个朝代的故事讲得比电视剧还精彩。
不过,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也得留个心眼儿。我学妹找工作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特别“热情”的人事经理(HR)。一开始,他说公司需要女生来活跃气氛,后来又向我学妹推荐文职类的岗位,甚至还打听她的恋爱情况。我学妹吓得赶紧把他拉黑了,还说:“刚毕业,可不敢冒险,万一这是职场上的‘精神控制’(PUA)呢?”
最后,我想给所有毕业生一句掏心窝子的话:找工作的时候,别学霸道总裁那样非某个工作不可,先找一个能让自己成长的平台,就当是投资“潜力股”。等自己有了足够的能力和经验,再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远方。毕竟,职场可不是选秀节目,笑到最后的,永远是那些放下身段、埋头努力打拼的人!
来源:老王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