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短剧这么赚?闲置地建基地赚 20 亿,带动周边生意,普通人也沾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0:56 1

摘要:衢州一处闲置用地改造成短剧基地,投 7 亿就有望年收 20 亿,周边小店生意跟着火,连宝妈都来咨询群演工作,普通人也能沾光。

文|江语迟

编辑|江娱迟

谁能想到,曾经落灰的闲置地,如今靠拍短剧成了 “摇钱树”?

衢州一处闲置用地改造成短剧基地,投 7 亿就有望年收 20 亿,周边小店生意跟着火,连宝妈都来咨询群演工作,普通人也能沾光。

可这热闹背后,疑问也跟着来:闲置地改短剧基地真能稳赚 20 亿?不会是短期噱头吧?

再者,除了当群演、开小店,普通人还能找到哪些沾光的机会?想知道这波短剧红利到底值不值得追,得先弄明白这些问题。

或许有人会说,郑州部分曾承接短剧拍摄的售楼处说停就停,今天拍短剧明天可能改办公楼,这种盘活根本没持续性。

毕竟短剧拍摄周期短,3-5天就能拍完一部,万一行业降温,这些物业不又得闲置?

这种担心并非没道理,但细看数据会发现新变化。

东莞竖店基地日均接待十余个剧组,热门场景要提前一周预约,一部剧光场租和配套就能带来7万多元收益。

更关键的是行业本身在长大,2025年微短剧市场规模要突破634亿元,用户近7亿人,而且正从“狗血爽剧”转向精品化,连《还珠格格》都要改短剧了。

需求端稳了,场地需求自然不会是昙花一现。

像聚美空港基地运营至今已拍650部剧,还吸引了40多家企业落户,这种产业链聚集效应已经能对抗短期波动。

从另一个角度看,郑州的案例都是家居卖场、产业园,会不会这种模式只适合大城市?小地方的老旧物业根本搭不上边?还真不是。

江西余江把空置13年的老旧眼镜城改成短剧基地,不仅建了121个室内场景,还协调了163个外景,一部剧成本能省5-10万元。

安徽黟县更绝,把闲置农房改造成生态影视村,连“三十分钟影视圈”都规划出来了。

关键不在物业档次,而在场景适配,售楼处适合拍霸总戏,旧厂房能改医院法庭,农房正好拍乡村题材。

衢江一个投资7亿的“短剧工厂”,就是用闲置用地改的,预计年营收能达20亿,说明只要选对路子,不同物业都能发光。

有人可能会问,房企一边说搞短剧基地,一边要保交楼,是不是拿短剧当噱头?毕竟部分房企的核心任务仍是保交楼,短剧收入能顶什么用?其实两者不矛盾。

有些房企的售楼处接拍短剧已有一年多,场地租赁的收入至少能覆盖部分物业维护成本。

绿地更精明,直接用千玺广场这些现成地标改基地,不用额外砸钱,还能年承载1000部剧的拍摄需求。

对房企来说,这是“变废为宝”的实在收益:东莞一个剧组场租就有35000元,要是像衢州基地那样年拍300部,光场地费就是笔不小的数目。

这些钱哪怕补不了大缺口,至少能缓解运营压力,反而帮了保交楼的忙。

还有种声音:各地都在要求建5000平米以上的基地,会不会像以前搞产业园那样一哄而上,最后没人用?

这确实要防着点,但现在的做法已经不一样了。

余江区专门设了“剧管家”,从剧本到发行全流程服务;郑州航空港搞“竖屏联盟”,直接实现剧组“一站式”出品。

政府不再是光给政策,而是帮着搭产业链,而且市场会自动筛选,那些没配套、没需求的基地根本活不下去。

就像严跃进说的,关键得跟着市场走,既要剧好看,还要把场景做成打卡地,形成附加值。

衢州基地算过经济账,连AI应用、电商直播都配套上了,才敢说年收20亿,这种算清楚再干的模式,比盲目跟风靠谱多了。

闲置地变身短剧基地,早已不是新鲜事。

衢州那处投 7 亿打造的基地,年收 20 亿的预期,不仅让沉睡的土地活了起来,更带火了周边小店,催生出群演等灵活岗位,让普通人也能分走产业红利。

这种模式不只是赚了场地租,更给存量物业转型指了条明路,房企盘活地标、地方政府培育基地,把闲置资源和新兴需求绑在一起,既释放了经济价值,又给民生添了实惠。

如今,越来越多旧厂房、老卖场跟着转型,不用空等机会,而是主动创造机会,让 “闲置” 变 “活用”,让产业红利真正落到实处。

来源:江语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