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西北菜别做“西贝人”,从做菜到做人,产品经理怎么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10:55 1

摘要:“做菜”是流程,“做人”是文化。本文借西贝的组织逻辑与品牌表达,探讨产品经理如何在角色认知、价值交付与团队协作中找到平衡点——既不被流程吞噬,也不被文化稀释。

“做菜”是流程,“做人”是文化。本文借西贝的组织逻辑与品牌表达,探讨产品经理如何在角色认知、价值交付与团队协作中找到平衡点——既不被流程吞噬,也不被文化稀释。

2025年9月,没想到舆论大风吹进了餐饮行业的“预制菜”,老话题重谈,加速预制菜的市场规范化,好事儿!让价值回归合理,拒绝坑人黑心、合理市场价值范围享受透明化安全可控的服务。

西贝事件始末原由,社交媒体充斥了海量信息,大家心里都有自己的评判,大致时间线如下:

【老罗吐槽】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吐槽西贝 “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并希望国家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

【想欺负我?】西贝方面起初坚决否认使用预制菜,西贝客服称招牌菜是现做,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也强调 “预加工不是预制菜”,“按照国家规定,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 。9 月 12 日西贝开放全国门店后厨给消费者和媒体参观。媒体直播中,西贝后厨暴露出诸多问题:肉夹馍食材存冷柜,切配炒制后出餐;儿童餐鸡翅和西兰花是冷冻包装,保质期长达数月;部分菜品存在隔夜情况;甚至有员工用漏勺在下水道捞残渣,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强烈担忧 。

【你们说的对】随着事件发酵,9 月 13 日晚间罗永浩宣布 “停战”,但西贝的风波并未平息。9 月 15 日,西贝发布致歉声明,称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还提到 “顾客虐我千百遍” 等表述,却因态度不够诚恳再次引发争议 。

我让豆包尝试总结了一下“西贝事件”,没想到豆包这次也聪明的站大众情绪的一面。

豆包给出的概括是:西贝 “预制菜风波”:公关失策与口碑危机

豆包输出的看法,大家品一下AI会怎么看待这件事?

在我看,西贝此次危机公关可谓一败涂地。从开始,西贝就错判形势,执着用行业专业定义去 “教育” 消费者,忽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朴素认知和担忧。创始人亲自下场 “硬刚”,不仅未能平息争议,反而不断消耗品牌信任。后续操作,如开放后厨变成 “自证变自曝”、承诺整改却缺乏诚意等,更让品牌形象受损严重。

事件也为整个餐饮业敲响警钟。在信息高度流通的时代,消费者对餐饮的要求早已不仅是吃饱,更追求品质、体验和知情权。餐饮企业要明白,真诚透明才是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关键,任何试图掩盖、回避问题的做法,都将被市场抛弃。西贝若想挽回局面,必须深刻反思,以实际行动重建消费者信任,而这,注定是一场艰难的 “救赎” 之路 。

出乎预料,一个AI竟然对事件的总结也能入木三分,胜过大多数不明真相的群众了。

西贝的发展,赶上了21世纪初消费升级的时间窗口,定位转型、迎合消费市场变化,这些都是商业领域的明智举措。包括2017年开始对儿童家庭就餐场景的开拓、以及菜品研发和营销上的推陈出新,其实我对西贝这家西北菜倒还是都有一定的好感度。(尽管价格不算低,可是消费这个事儿,不就是图的一个综合体验嘛,菜品本身是体验、体验西贝的特色也是一种体验)。

而说到预制菜本身,这个定义我们应该交给市场、交给大众,如果市场、大众消费者对预制菜本身有了新的要求,比如说:某些预制菜品需要更透明、某些菜品拒绝预制、某些场景可以预制,这是用户和市场的需求升级了,市场调节自然会促进餐饮行业的预制规范化、良性进步,但少不了政策和法律的监管环境。不论如何,这次西贝事件对于餐饮行业的推动一定是正向的。

吃西北菜,别做“西贝人”!

西贝这次风波的表现,像极了一个极力想要证明自己、想要极力反驳他人指点的一个生物人。

生活中、职场中、社会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让所有人都满意,一个人也不可能尽是优点,完美无瑕。有人喜欢你,就一定有人讨厌你、有人挑剔你。

拿职场中举例,在职场环境中你会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工作目标要求,同时也面临着自身能力、协作资源的约束和限制,这必然导致你在很多事情上需要做取舍。你为了完成今天的工作目标,无法协同同事的需求,不得不往后安排。你为了保障自己季度的OKR目标,选择舍弃一些原本计划要做的事情。甚至你会听到,同事之间讨论某某小组竟然不愿意配合其他组的需求。

所以这些有问题吗?

这得看我们从什么角度看这些事情,看待事情之前,我们必须承认,每一个人、每个团队、甚至一个物理产品,都面临着当前的一些约束和限制,可以是时间、金钱、人力、配套设施、政策、天气、法律等等。这些约束以及他们的目标,促使了某些行为。

懂得了这些,面对挑剔,我们何必焦灼。挑剔者本身为什么提出挑剔,本质上不也是因为挑剔者也受到了约束吗?罗永浩为什么吐槽西贝,不是受到了自己高要求人格的约束嘛(一个产品经理的挑剔),想要透明、想要知情权、想要性价比,但是没有得到。

面对质疑与挑剔,我们需要做的瞄准质疑与挑剔者的情绪,情绪是源头,情绪的表现是“质疑与挑剔”,情绪的背后藏着“真正的诉求”。

产品分析的角度套一下西贝事件

有了上面的分析,突然好像又回到了产品经理的思维框架中,这不就是在做需求分析么?别人吐槽了,我们就不能先认真分析一下诉求吗?挖掘一下心里动机吗?

经典的Y模型,左侧是用户的需求(用户期望——用户自己yy的解决方案,比如这里搞一个批量导入),右侧是产品的功能(是最终的产品设计呈现),中间是用户的动机(可以理解为用户冰山上的问题或者诉求,单个添加数据太慢了),底部是用户的真实诉求(对效率的追求、对操作数据安全性的要求等)。

用户先有底部的真实诉求,继而产生动机,再次提出自己的期望即用户需求。产品设计需要完成左、中、底的路径后,抵达右侧的实现。用户的体验又是基于具有可用性的产品发生的,没有真实接触前的体验想法还划归到用户期望的范畴。

体验帮助用户建立功能感知框架,让用户基于已有的体验和信息认知产生新的信息链接,从而帮助用户更加立体和准确的描绘与构建用户期望。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