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四雕!郭台铭表面独立参选,实则想通过达成郭柯配对付赖清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8:39 1

摘要:今天我要在7月25号讲一箭四雕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翁叫做郭台铭。大家都认为郭台铭一直在走独立参选之路,的确他的动作是这样,可是他的脑袋告诉我们他希望能够达成“郭柯配”,就是说“郭柯配”可以绝对把侯友宜给边缘化然后跟赖清德一较长短。

一箭四雕:郭台铭这步棋,拉满的弦要往哪里放

文丨张友骅

今天我要在7月25号讲一箭四雕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翁叫做郭台铭。大家都认为郭台铭一直在走独立参选之路,的确他的动作是这样,可是他的脑袋告诉我们他希望能够达成“郭柯配”,就是说“郭柯配”可以绝对把侯友宜给边缘化然后跟赖清德一较长短。

可问题来了:弓是拉满的,靶场还没选定,风却老是变。你看他一会儿说独立走,一会儿又和人打暗语,像不像我们同事群里那个总爱“试水温”的人?说白了,他不是没主意,是主意太多,哪一招都想试试,生怕亮得太早、被人看穿。

先讲一个场景。七月的岛内湿热,某个饭店地下一层的小会议厅,亮着冷白灯。他拎着话筒,身边是挂得端端正正的背景板,台下坐着几十号人,脸上有期盼也有犹疑。会开得克制,不铺张,像一场没有配乐的婚礼。散场之后,他会在后台刷手机,看那条“关于两岸和平宣言”的贴文讨论掉得有多快。热度来得猛,去得也快,像雨过柏油路上的蒸汽。这是他近几年最深的感受:话题靠喊不够,得有人愿意把票拿出来。

他其实有一套数据班底,爱看趋势线、词云、留存率这种“冷东西”。“两岸和平宣言”扔出去,噼里啪啦在网路上炸了一圈,三天以后,曲线就回到地平线。他大概心里也明白,靠一次大声的宣告撑不到投票那天,最多像烟火,亮了,却照不热地面。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频频在室内见面、不开大场:可控,安全,先把信息精准送到耳朵里,别被人当靶打。

表面看,他在社群上一直强调“我自己来”,牌摆得很像独立选。但是若你把他近几个月的行程和会面对象摊开看,会发现另一条暗线:他在和那群穿白衫的人靠近。不是真的要回蓝营,蓝营门口那道门槛,他前一次脚迈进去又退出,弄得双方脸上都挂不住;四年过了,伤痕还在,那种“说走就走”的印象不是几句保证就能抹掉。这群人讲究信任,信任一旦破了,谈合作就像谈分手后的复合,谁都怕再受一次伤。

话说回来,他为什么还是要在蓝营门口徘徊,明知回不去还在门边试门把?很简单,那里有人、资源、地方派系的网络。把这些人一口气扔掉他也舍不得。更关键的是,他看得到另外一个节点——如果换个方向,和白营结伴,他就能带着一部分蓝营的“人”和“钱”过去,搭一个临时联盟。话直白点,这叫“连人带盘子过去”;政治上,这一招又狠又现实。

可独立走这条路,真要走,门道多得很,不是发个帖、办几场说明会就够了。程序、连署、协调、时间,一道一道卡着。那些都是磨人的细节,没十足的组织与地面能量,很容易半途卡死。这个时候,和白营合作看起来就顺眼得多:民调若能拼、资源若能补,组合起来还是能直面绿营强敌的。你看他脑海里的算盘,大概就两颗重珠子:我把我的盘子抬过去,你给我主位坐;我们俩合力,把另一个对手顶在台边,台下票自然往我们这边流。

说回“一箭四雕”,这四只鸟不是一齐飞起的,是一前一后地被惊起。

第一只,他先在蓝营的初选舞台上露过脸,拱手祝福,摆出一副“归队也可”的姿态。礼做了,话也留了,但心底清楚——就算勉强被接回去,也是回锅肉,香味不对,厨房里那几个老厨子看他的眼神也不会一样了。那一幕,他早就演练过,甚至写好了剧本,只是走过一遭,自己也更笃定:这条路是个回旋镖,扔出去又飞回脸上。

第二只,他尝试在“换不换人”这件事上积蓄声量。你能听到一些地方上说“换”的声音,赞他企业家魄力、执行力、资金力——说到底,就是想让蓝营高层正眼看他:我不是空手来,我后面有队伍、有资源。这一波,确实有些人上场喊话,常委里面也有人起劲奔波,但党机器没转向,齿轮照旧转。有时候政治很简单,信任不到位,其他加起来都是零。这一回,能量散了,没接上。

第三只,他干脆把“我自己上”的架势摆满格。这个动作,一个是把自己定价抬起来,另一个更重要——给白营的领导人添压。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他若正式进场,白营那条支持曲线会被切掉一截,特别是中间偏蓝的那一块。两个人在同一条路上抢同类人,是会碰车的。于是,他把这张牌翻给对方看:你要不要合,别让我真的开跑。

第四只,就看对白营那边点不点头了。点头,两个品牌拼在一起,去对攻绿营的既有优势;不点头,那就继续对峙,彼此都不好过。他心里最想的当然是合体——他站前头,对方做搭档。站在政坛中线看,这是他认为唯一能把局面打散、重排的方式。

可是,话说回来,胜负最终还是落在“实力”两字上。七月下旬,原先放了风的几场大型造势,其中有两场——26号、29号——临时按了暂停。对外的理由总是有的,场地、天气、协调,但行家都懂,真正卡住的是“人气”。你不可能靠新闻稿堆出广场的海。每一次临时取消,像是在纸上戳了一个洞,外界就会往里看,猜:是不是能量不够?

有趣的是,替他讲话的人,更多来自蓝营地方派系。老面孔、老朋友,轮流在媒体上出镜,帮他说,帮他试探。本人反倒少见,话说得少、发帖有分寸。为什么?说多错多,他这一路本就不稳,任何一句话都能被拿来当标本、解剖。谨慎,是不得不的自我保护。

闲话一句,政治谈判很像我们平常讲价。你端着一杯咖啡,坐在对面听对方报价,心里算着今天促销还是明天促销,差五块钱要不要在意。唯一不同的是,台上的这杯咖啡,杯子里是票、是人、是彼此的面子。每一次起身,都要决定是不是还坐得回去。

我们再把时间线拉近一点。七月二十三号之后,岛内的政治观察圈子都在问:会不会最终变成四方混战?这问题没那么快有答案。棋盘上四子各有盘算,谁都不想先把最后底牌亮出来,免得被人逮住软肋。一种可能是蓝、白两边都关上门,不留余地,让他无从切入。另一种可能是门留了一条缝,他继续在门口绕圈,直到九月十六号,那天之前的每一刻,都可以谈,也都可以变。你说他会不会一直玩到最后?我看,他只要觉得还有效用,就不会停手。

再看他个人的那点急躁。你从他的行程密度能感受出来:短平快的座谈、城市切换频繁、直播节奏加快。那是一种“赶路”的气息。企业家出身的人,习惯在最后关头冲刺,把项目硬生生做出来。可政治跟工厂不一样,不是投入越多、堆得越快就能立刻产出。人心要慢慢捂,联盟要稳稳搭,很多事情不吃急,也急不得。

有人会问:他到底是在追一场“翻盘”,还是在追一张“入场券”?也许两者并不矛盾。他要证明自己手里有牌,足以让别人必须考虑他。这就是为什么他不肯彻底与蓝营断线,也不愿对白营一味示弱。全场看下来,他最想留住的是两个字:议价。保持议价,等于保持存在感。

当然,现实总有冷冰冰的部分。人气、组织、信任、时间,这四样,只要有一项掉链子,后面就难跑。你在新闻上看到的那些“取消”“迟疑”“再议”,都不是一个词那么简单。更别忘了,外面风声越来越紧,“合不合”“换不换”的讨论听多了,民众也会疲劳。疲劳以后,票就会回到最稳那边,这是人的天性。

写到这儿,故事并没有结束。那把拉满的弓,还横在他手上。箭有四只飞出去,还有没有第五只、第六只?说不定。政治里的人,都在学一件事:什么时候放,往哪里放,放出去的东西会不会折回来伤到自己。九月之前,仍有很多转弯的机会,很多人会给出不同的建议——有人说快,有人说忍,有人说别说话。

我倒更好奇的是,等到灯光收起的一刻,他会不会想起那间冷白灯的小会议厅,想起那群坐了两个小时没走的听众。归根到底,故事终究要回到人。那些握手、点头、眼神里的迟疑与期待,才决定了箭落在哪里,也决定了他是不是愿意在某个晚上,放下“全都要”的念头,承认有些路,只能二选一。

我们常说,政治是可能的艺术。可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往往只隔着一股气。那口气,他能不能提住?能提多久?也许,这才是这个夏天最值得看的一幕。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