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更新”激活山城“大魅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21 08:25 1

摘要: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启动以来,重庆将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坚持高起点规划,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配套服务水平,积极打造高品质城市生活圈。目前,全市已启动实施城市更新示范项目295个,近50个项目建成投用。

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启动以来,重庆将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坚持高起点规划,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配套服务水平,积极打造高品质城市生活圈。目前,全市已启动实施城市更新示范项目295个,近50个项目建成投用。

为多维度展示我市城市更新及老旧小区改造的新特色、新亮点,本报今起推出“解锁城市更新中的‘小确幸’”系列报道,挖掘重庆城市更新中具有代表性的“新鲜”成果以及发生在市民身边的暖心故事。敬请关注!

“这是重庆,中国的赛博朋克之城!”“这座城市太疯狂了!”“他们是怎么修建这座城市的?”这是美国顶流网红小达伦·沃特金斯,本月初向全球网友直播重庆时发出的由衷赞叹。

当重庆错落有致的建筑形态,层层叠叠的立体交通,五光十色的城市夜景出现在镜头中时,全球网友留言惊呼:犹如穿梭“时光隧道”,看见了“未来之城”。

重庆这座“未来之城”是怎样修建的?

答案,就藏在每一帧直播镜头里——当小达伦·沃特金斯钻进建兴坡的老巷,在路边理发店体验山城托尼老师的手艺时;当他在下浩里爬坡上坎,在老街里感受历史文化风情时……他的每一步前行,每一次驻足,都在向世界诉说重庆的故事,一座城市与时俱新的故事。

“小切口”推动“大更新”

重庆“母城”焕发新生

“以为是平街,咫尺之隔的大楼却是22楼。”在临江门魁星楼,小达伦·沃特金斯惊叹重庆的立体城市奇观。遗憾的是,他不知道毗邻魁星楼,还有一处将崖壁与街巷融为一体的城市景观——戴家巷。

戴家巷南接临江路,东挨洪崖洞,西傍魁星楼,与其崖壁下的嘉陵江滨江路高差达60余米。

过去,这里曲折幽深,临江崖壁杂草丛生,悬崖上下无路通行,居民下崖,只能绕道,极为不便。

重庆对戴家巷实施城市更新时,采用了类似中医针灸的疗法,并没有在街巷内搞大拆大建,而是针对痛点,进行“微更新”——对阶梯巷道进行了整治和扩宽,新建崖壁步道1100米,形成吊脚楼畔、峭壁黄葛等6处景观及5处观景平台。

此举不但惠及附近1000余户居民的出行,还将戴家巷从繁华街区的“背街”,转变成山水客厅的“门面”,为临江门片区整体功能提升打下基础。

推动小尺度、渐进式的“微更新”,好比“螺蛳壳里做道场”。抓好一个个“小切口”的改造,将其连点成线,就能形成全域攻坚的态势,推动大街小巷“大变样”。

今年初,鲁祖庙传统风貌区开街,这里曾是渝中半岛最具特色的地区之一,有大量20世纪20—70年代修建,日益破败缺乏修缮的老建筑。

在对鲁祖庙进行城市更新时,重庆小心挥动“手术刀”,用“小切口”最大限度保护老建筑。

如,民生路105号旧居是文物保护建筑,该建筑的修缮按照原来位置、原来编号进行还原,光旧砖就用了1万多块。其它建筑也最大限度使用原有材料和老木料,原汁原味呈现小巷的独特风貌。

在保留老重庆味道的同时,一些新工艺也被大胆运用在项目中。比如,针对鲁祖庙片区木结构建筑多的状况,重庆想出用“新办法”补齐老建筑的“消防欠账”——在不改变建筑外观的条件下,为老楼贴上防火板,既保留了老街风貌,也为片区筑起“防火墙”。

渝中区寸土寸金,尤其是解放碑商圈,一直面临停车难问题。解放碑地下环道城市更新项目,就是针对商圈开发空间有限、停车位不足的问题,定向实施的“微改造”。

“这个项目通过修建1条地下环线,7条联络路线,N条连接通道的方式,将解放碑核心区域28个地下车库连成一体。过境车辆可在地下直接穿过交通繁忙的解放碑,让解放碑停车难、交通堵的问题一并得到缓解。”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表示,渝中区是重庆“母城”,辖区内建成20年以上的老旧住宅面积占比接近一半,是重庆以“小切口”推动“大更新”的样本。近年来,重庆累计推动295个城市更新示范项目,有120余个在渝中区,帮助“母城”焕发新生。

在近两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两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名单中,重庆有6个项目入围,渝中区戴家巷老街城市更新项目和解放碑地下环道城市更新项目均榜上有名。

“微改造”服务“大民生”

“老破小”变身“好房子”

城市更新,不仅关系到城市焕新升级,还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安居心愿。

“我们这里停车恼火,能不能再修点停车位?”

“最近商家和住户之间有摩擦,矛盾怎么调解?”

2024年7月,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塔坪社区,蓝色的小板凳围成一圈,社区居民、游客、商户代表坐在一起摆起民生“龙门阵”。

这是塔坪片区改造后的一次院坝会。早在2021年,该片区启动改造前,江北区就通过入户走访、开居民院坝会等多种方式对其实施“城市体检”。

“体检”结果显示,飞线下地是居民改造意愿最为强烈的问题之一。塔坪小区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44幢楼72个单元的管线交织形成的“空中蜘蛛网”,被居民视为“悬在头顶的安全隐患”。

然而,空中飞线涉及权属单位多,全部“下地”存在技术挑战。怎么办?

为此,江北区成立工作专班,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十余次现场勘探,最终确定“室外飞线下地、室内飞线进盒”的改造方案。

“飞线下地”后,盘根错节的电力和通信线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明亮的街道、楼道。家住塔坪片区的王女士说:“过去看着那堆乱七八糟的线,总觉得不安全。现在小区变清爽了,网络信号更稳定了。”

根据项目改造经验,江北区还出台了全市首个老旧小区飞线下地项目操作手册,将塔坪经验在25个小区推广。

除了飞线下地,塔坪片区还实施了污水管网改造、雨棚安装等“手术”,修建了“口袋公园”和休闲设施。

小区空中飘着的“蜘蛛网”没有了,环境整洁干净了,还有了休闲空间,这些变化不仅让居民惊呼“老破小”变成了“好房子”,敏锐的商家也争相入驻。

塔坪小区的变化,是重庆以“微改造”服务“大民生”的缩影。

重庆在全国率先开展全域城市体检,通过城市体检发现问题,再结合发展需要精准施策。目前,所有区县在实施更新项目前都开展了城市体检,体检中发现的问题也成为片区“微更新”的重点。

尤其是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我市聚焦居民急难愁盼,加快补齐功能短板,累计同步改造提升养老托幼、农贸商超、社区食堂、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1万余处,新增停车位6万余个,加装电梯6500余部;全市累计有590个城市社区开展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建设。

老旧小区改造好不好,居民最有发言权。北碚区龙凤桥街道仪材小区,共有17栋房屋600多户居民。过去因建筑老旧、物管缺失,小区房屋空置率超过1/6。去年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手术”后,80多位老居民又搬了回来。

南岸区后堡社区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后,实现63万平方米物业服务全覆盖,物业矛盾投诉同比下降12%,居民清洁费缴纳比例增加1.6倍。

截至目前,重庆老旧小区改造惠及9400多个小区,218万户居民受益。“我市力争今年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要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城市“新妆”为经济注入新动能

新商家为老街带来新消费

城市更新不仅为城市换“新妆”,也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鲁祖庙老街去年启动招商工作之初,曾因一些建筑之间的飞地权属不清晰,被国际品牌“嫌弃”。

得益于思路创新,招商危机被及时化解。

鲁祖庙在老街招商中,创新推出我市首例“带租约出让”的供地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地块出让后,租户仍然可以按照原租期、原租赁价格,在原地开展经营。

“‘带租约出让’给我们吃了‘定心丸’,公司盘下了一间100多平方米的铺面,签下3年租约。”鲁祖庙某品牌饮品店负责人表示。

从去年6月启动招商至今,短短数月时间,鲁祖庙吸引了多家知名连锁门店入驻,北京第一家“北平机器”全国标杆旗舰店、重庆首家黑胶唱片专门店“Soul Town”等首店品牌也慕名而来,老街一半以上商业引入主理人特色小店。

新商家给老街带来新气象。风貌区内的Topia咖啡,单日最高客单数超过5000单,霸占某外卖平台美食榜首超一个月。

重庆首个以“开埠历史”为主题的公园——重庆开埠遗址公园,以立德乐洋行旧址群为基础实施城市更新,将残垣断壁的历史建筑修复,打造了集陈列馆、社区商业、文化公园于一体的复合型公园。这里不仅集结了近50个特色商家、引进首店30多家,还带动龙门路等周边茶馆、理发店等传统老旧商业自发升级改造。

重庆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的磁器口,过去因业态单一,游客停留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为将“流量”变为“留量”,沙坪坝区实施了磁器口古镇城市更新工程,曾是荒坡、空坝和老房子的背街小巷,摇身一变成为人气爆棚的古镇十二巷。

2023年“五一”假期期间,古镇十二巷“后浪”片区开街,带动磁器口古镇客流持续攀升,同比增长4倍多,位居全市景区第一。如今,“后浪”引入情景剧场“花坞”、文创集合“行走的八角”快闪店、天幕帐篷营地、浪潮公路市集等新业态,每天吸引数千青年“打卡”,带动了古镇“夜经济”发展。

市商务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市社零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3.6%,居五大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首位。强大的城市消费基础,不仅得益于我市大力推动的城市更新,也为城市增添更多烟火气。

全面打造生活、创业、消费新场景,今年我市将大力实施城市片区更新攻坚行动,在中心城区提速打造15个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示范项目,让更多国内外游客惊叹的重庆故事将精彩上演。(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陈钧 廖雪梅)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