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拍摄不止!刘建明摄影60年回顾展在嵩明开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0:53 2

摘要:9月22日,由云南省摄影家协会、昆明市文联、嵩明县文联、昆明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刘建明摄影60年回顾展》在嵩明开展。

9月22日,由云南省摄影家协会、昆明市文联、嵩明县文联、昆明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刘建明摄影60年回顾展》在嵩明开展。

1949年出生的刘建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被分配到昆明市图片社工作,开始接触拍照、胶片冲洗、相片制作等一系列业务,从此开启了一个专业摄影师的职业生涯。

本次展出的80幅作品,从1965年的黑白影像到如今的鲜活色彩,刘建明的镜头既定格过肃穆的历史瞬间,也捕捉过平凡生活的温暖片段;既见证了社会的沧桑巨变,也留存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鲜活气息。乡村集市的烟火、城乡建设的奋进,每一幅作品都是时光的见证,更是与几代云南人情感相连的视觉档案,用镜头见证云南乃至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摄影爱好者们驻足凝视、轻声交流,遇到摆在低处的作品,也自然而然地蹲下身子,仔细端详着:“这个好看”“这个时髦”的赞叹不时响起;时而又对着老照片感慨:“81年拍的,我们71年才出生”,这时展厅里的快门声此起彼伏,大家都想要将这些画面留存下来。

刘建明老师穿梭在展品间,像一位讲述者,将照片背后的故事缓缓道来。提及在昆明东风广场拍的一张照片,他回忆道:“那时候市民来买书,算账全靠算盘噼啪响,特别有烟火气”;看到杨丽萍的旧照,他由衷的赞叹:“这张杨丽萍形象好,满是灵气”;讲到大理三月街选马的场景,他更是声情并茂,惟妙惟肖地模仿起农大教授传授畜牧知识时扒开马嘴看牙齿的动作,生动的模样让在场的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就置身于当年热闹的集市中。

刘建明对记者说:“这六十年,我从一个热爱摄影的青年,一步步成长为摄影家,我始终背着相机奔走在云南的城镇乡野,把镜头对准城乡的变迁、老百姓的生活。”

1971年,瑞丽县弄岛乡的傣族群众仍保留着赶街的传统,大青树下的乡街子极具傣乡特色。

1984年4月,一位农大教授在大理“三月街”上向老乡传授畜牧知识。

2023年,穿过昆明马街的米轨铁路早已停运。如今每逢星期天,路轨间就成了顾客云集的跳蚤市场。

他特别提到展览中的《云南乡村集市》专题,从70年代的集市到2023年的集市,不同时期的画面串联起生活的轨迹,“这不仅是社会变迁的镜子,更是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真实写照。”同时,他也向嵩明的摄影爱好者分享心得:“希望大家多拿起相机,记录身边的变化,为后代留下宝贵的影像资料,也让更多人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几代人辛勤奋斗的结果。”

谈及此次展览,昆明摄影家协会主席王建中说:“这是巡展的第三站,在昆明开展时就震撼了很多人。”他表示,刘建明的作品覆盖改革开放初期至今,完整记录了中国社会经济与城乡的变迁。

1980年,昆明青年观看文艺演出的专注神情,表现出对改革开放文艺复苏的渴望与渴求。

2018年,激情的青春年华,张扬的个性与自信,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彩虹跑”活动成了校园里的狂欢节。

“这些变化藏在每一张脸上、每一个眼神里——80年代初的年轻人,眼神里满是对知识、生活的渴望;而2018年拍的大学生,浑身是自信与活力,这种对比太打动人了。”

活动尾声,刘建明为观众在作品集上签名。提及书中的文字介绍,他满脸自豪:“这些都是我女儿写的,她最懂我,她能把照片里的故事讲得透亮。”

如今76岁的刘建明,依旧保持着对摄影的热爱,背着相机行走在城市与乡间。“生命不息,拍摄不止”,他说要继续用镜头记录人间万象,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这场展览不仅是他摄影生涯的回顾,更是一场与云南岁月的温柔对话。

刘建明曾任云南省摄影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昆明市第十届、十一届政协委员;先后获得“云南文学艺术贡献奖”“昆明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昆明市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多年来,他的100多幅摄影作品在国际、全国及省级摄影展览、摄影比赛中获奖。他的24幅作品分别被中央档案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档案馆、广东省美术馆、昆明市博物馆收藏。其作品集《镜头里的人生百态:影像1971—2010》《云南乡村集市》等,是研究云南社会发展的视觉文献。

《刘建明摄影60年回顾展》

9月22日至10月12日在嵩明巡展

欢迎大家前往观展

展览地点:嵩明山高日月文旅康养基地(嵩明往事斜对面)

接下来

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

光影定格的瞬间

细细欣赏刘建明老师镜头里的

云南故事

20 世纪70年代,富民县苗族村寨幼儿园的老师在辅导儿童。

20世纪70年代,昆明郊区的农民在夜校学文化。

1981年,昆明市邮政局的投递员骑自行车到昆明城郊农村送邮件。

1968年,戴着红小兵袖套的武成小学学生到工厂学工。

1970年,傣族民间传统的孔雀舞最早都是由男性扮演,西双版纳勐海县勐遮乡的孔雀舞表演深受各族群众喜爱。

1971年,需凭票购买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被称为“三大件”。在昆明侨汇商店,市民凭外汇劵也可买到缝纫机。

1973年,昆明各族群众载歌载舞,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昆明市所属郊县区农村插队落户。

1973年,人民公社时期,昆明市官渡区的农民用电动脱粒机集体打谷。

1974年,物资供应匮乏,在昆明园通公园小卖部争购大观楼牌菠萝汽酒的市民。

1977年,解放军某部文艺宣传队到路南石林为各族群众演出。

1978年,蜂窝煤是昆明城市居民生活的主要燃料。大街上,两位老人用三轮车拉蜂窝煤回家。

1978年,昆明郊区的田埂上,两个农民在作钉马掌前的准备工作。

1980年,昆明纺织厂青年女工在业余时间排练小合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1982年,大理市金梭岛渔民用船帆搭建婚庆〝殿堂〞,举办简朴的白族婚礼。

1982年,昆明城区的蔬菜站均为国营单位,宝善街蔬菜站为方便市民,设立了早晚服务柜。

1983年12月27日,一场历史罕见的大雪降临昆明,交警在南屏街冒雪值勤,以确保交通安全。

1984年 ,在昆明“科学之春游宫会“活动中,孩子们和成年人都对电脑演示兴趣盎然。那时,对普通民众来说,电脑还是稀罕之物。

1984年,图书出版物日渐丰富,昆明市民在东风广场踊跃购书,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

1985年,自行车是那个年代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在每天上下班高峰期,昆明街头的自行车流更是源源不断。

1986年,西伯利亚红嘴鸥已是第二年飞临昆明城区越冬,在市中心得胜桥上,人们与红嘴鸥相亲相近。

1989年,在元江县城,这位自称“民间文字工作者”的老人,在居室外写满自创的各种词语。

1990年,福贡县城的电影宣传图片令傈僳族农村青年十分好奇。

1997年,昆明市工人文化宫前的东风广场,每天聚集着跳广场舞的市民。

1999年10月1日,昆明南屏街东口华域大厦的电子大屏正在播放首都国庆游行实况,路过的市民纷纷驻足观看。

2007年,凤庆县鲁史镇两位农村老汉奔放的民间舞蹈,让城里人欣喜若狂。

2008年,永仁县江边乡的余晖中,放牧的妇女赶着牛羊返回村庄。

2012年6月25日,昆明巫家坝国际机场即将谢幕,黄昏中劳作的农民与守望的城里人形成了不同的对比。

2014年,昆明碧鸡广场,一位脚蹬旱冰鞋,手执鲜花的健身者正沉醉在自娱自乐的自拍中。

2014年,禄劝县转龙镇中槽子村卫生所,挂吊针输液的村民。

2018年 ,石屏县老城区诸天寺街摆摊卖中草药的老人。

2020年 ,不一样的昆明地铁站,让这位进城务工的青年一时找不到出站口,驻足间有些迷惑。

1978年,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上,非洲来宾与傣族青年敲起了欢快的象脚鼓。

1981年,在昆明翠湖公园,穿喇叭裤溜旱冰的时尚青年。

1982年,自行车开始成为农村的交通工具,大理喜洲镇的几个白族姑娘在一起学骑自行车。

1981年,烫发美发成为城市女性对时尚的追求,在昆明正义路香海理发室,新型的电烫发倍受女青年喜爱。

1985年,南涧县城的一家理发室,两个进城烫发的农村女青年神情怡然。

1985年,南涧县城的节日活动中,戴着墨镜展示时尚的农村青年。

1986年,昆明市文艺学校的学生为麻栗坡老山前线官兵慰问演出,激情奔放的迪斯科洋溢着青春气息。

1987年,改革开放交际舞重回民间,在昆明的街头巷尾常可见这样的情景。

1986年,昆明市工人文化宫首次举办的时装表演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1988年,云南省首届健美锦标赛举行,场里场外挤满好奇的观众。

1989年,在边境战争中被炸断的连接云南河口县和越南老街省的滇越铁路大桥还未修复,两国边民已在南溪河畔悄然开始民间贸易往来。

1990年, 瑞丽县姐告的一条小沟曾是中缅两国的分界,脚跨两国货车的缅甸装卸工在劳作,这是瑞丽国境线上早期独特的边境交易方式。

1989年,新潮之风进入云南农村,元江县澧江镇大水平村一位少女的闺房里贴满了时尚杂志的画页

1993年,农村文化生活变化很大,新平县嘎洒乡平寨村的花腰傣青年在文化站里跳起了交谊舞。

1991年,在丽江县城红太阳广场一侧,当地首家做西餐的小饭馆常有外国游客光顾。

1991年,电视机刚在乡村出现,新平县漠沙乡的傣族群众簇拥在小卖部前观看录像节目

1987年,为推进昆明老城区建设,市中心南屏街实施扩宽改造工程。

1996年,拆迁改造前的昆明武成路成了熙来攘往的大卖场。

1996年,昆明武成路实施拓宽改造,这条历史老街拆迁启动时,专门请来了乐队奏乐,颇具仪式感。

2002年,麦当劳餐厅出现在昆明街头,这种西式快餐尤受青少年的喜爱。

2002年,金平县勐拉乡农村照相馆,为拍摄艺术照初次试穿现代时装的瑶族女青年。

2013年9月7日上午7时,昆明市工人文化宫成功实施爆破拆除。1985 年建成使用的这幢18层高楼,曾经是当时云南的第一高楼,也是昆明的地标式建筑。

2021年, 昆明市区高峰时段十字路口的繁忙车流,反映了市民交通工具的变化与发展。

2024年,参加首届昆明夜酒文化节活动的青年,既追求动漫时尚,又崇尚早年的解放军军服,形成了不同年代,不同类型服装的有趣组合。

1979年,昆明小板桥乡街子上,一位农妇讲价还价后仔细察看杆秤的斤两。

1991年,新平县漠沙乡乡街子上的卡拉OK摊点十分火爆,K歌者争先恐后,围观者难以计数。

1992年, 昭通市大山包乡,隆冬时节在乡街子上卖鸡的村民。

1992年,大姚县崎岖山道上,满载老乡和货物的手扶拖拉机前去龙街乡赶街。

1993年,双柏县乡街子上的云南特色,“仔猪拴着卖”。

1994年,芒市农村赶街天,遮阳挡风的大白伞下,理发摊上的镜子映现出理发师和顾客。

2001年,被称为“难民服〞的旧西装,在一度风行城市后流向金平县贫困的哈尼族山乡。

2006年,石林县石林镇赶街天,推销商品的小贩以盘发演示吸引乡亲们的围观。

2008年, 西畴县柏林乡,在赶街天买到二手电视机后欣然返家的苗族老乡。

2011年,师宗县大同集市的大牲畜市场上,老乡们围观用汽车运来交易的水牛。

2015年,维西县叶枝镇的赶街天,傈僳族群众围聚在商店门口,观看DVD播放的影视节目。

2019年,屏边县白河镇白河桥集市被称为“米轨集市”。每逢赶街天,当地老百姓的农副产品交易全在滇越铁路的米轨两旁进行。

记者:杨铸琦 |编辑:李艳娜

审核:雷霞|监制:朱忠元

发布:嵩明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昆明嵩明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