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末跟发小们约在小区门口的家常菜馆,刚端上酸菜鱼,做销售的阿凯就把筷子往桌上一放,叹了口气:“你们说邪门不邪门?我去年好不容易攒够100万,以为能喘口气,结果今年公司冲业绩,天天加班到半夜,儿子上周跟我说‘爸爸好久没陪我去公园喂鸽子了’,我这算哪门子有钱有闲
上周末跟发小们约在小区门口的家常菜馆,刚端上酸菜鱼,做销售的阿凯就把筷子往桌上一放,叹了口气:“你们说邪门不邪门?我去年好不容易攒够100万,以为能喘口气,结果今年公司冲业绩,天天加班到半夜,儿子上周跟我说‘爸爸好久没陪我去公园喂鸽子了’,我这算哪门子有钱有闲啊?”
坐在对面开小超市的玲姐听了,笑着给碗里夹了块排骨:“我存款也就50来万,不过去年雇了俩小姑娘看店,现在每天下午六点准点关店,能跟我老公绕着河边散步,周末还能去周边爬爬小山,带点自己家超市的面包当野餐,我觉得这样就挺满足了。”
那一桌饭,大家聊得最多的就是“有钱有闲”到底是啥样。后来我才发现,原来这事儿从来没有固定答案——有人揣着百万存款却挤不出陪孩子的时间,有人手里的积蓄不算多,却能把日子过得舒舒服服。与其纠结“存够多少才算”,不如看看身边那些把日子过明白的人,是怎么把“钱”和“闲”凑到一块儿的。
其实“有钱有闲”的核心,从来不是存多少数字,是“不慌+能自己说了算”
去年夏天有天半夜,我听见隔壁李姐家传来孩子哭,后来才知道是她儿子突然烧到39度,夫妻俩裹着孩子就往医院跑。第二天早上碰到她,我还问:“昨晚没见你慌慌张张找钱,心态也太好了吧?”
李姐手里拎着刚买的豆浆油条,笑着说:“前几年就特意存了5万当应急钱,放活期理财里,随用随取,还买了百万医疗险,孩子看病不用动本金,也不用跟亲戚朋友开口借,心里踏实着呢。”
她跟老公都是普通上班族,手里也就30来万积蓄,但把钱分得明明白白:5万应急钱,孩子突然生病、家里水管漏水都能用上;15万买了稳健的理财,每月能多出几百块,够给孩子买绘本、偶尔下顿馆子;剩下的10万存了定期,想着以后孩子上中学用。平时俩人都是朝九晚五,下班回家能陪孩子写作业,周末天气好就去郊区野餐,带个保温桶装满水果,孩子在草地上追蝴蝶,他俩坐在垫子上聊天,日子过得慢悠悠的。
李姐说的一句话我记到现在:“我不盼着存几百万,只要家里有事不用慌,下班能有自己的时间,不用为了钱硬扛着加班,这就是我眼里的有钱有闲。”后来想想还真是——“有钱”从来不是看数字多吓人,是遇到事儿能扛住,不用慌;“有闲”也不是天天躺着,是能自己安排时间,不用被生计绑得死死的。
不同阶段的人,“有钱有闲”的标准差远了,别拿别人的尺子量自己
我发现身边好多人焦虑,都是因为总盯着别人的存款过日子。刚毕业两年的小姑娘,看同事存了20万就急得睡不着;三十多岁的朋友,为了追上“存100万”的目标,天天熬夜加班,去年体检查出甲状腺结节,还跟我说“等存够钱就好好歇着”。
可实际上,不同人生阶段,“有钱有闲”的标准根本不一样。
就说我同事小宇,刚工作四年,月薪8000,手里存了10万。他没像别人那样逼自己省吃俭用多存钱,反而把钱分了两部分:3万放在余额宝当应急钱,剩下的7万报了健身课和编程班。每天下班先去健身房练一小时,累了就买杯冰美式坐地铁回家,周末要么去上课,要么跟朋友去露营,带个小煮锅煮泡面,也能玩得开开心心。
他跟我说:“我现在觉得‘有钱’,就是不用靠爸妈给生活费,能自己付房租、买喜欢的东西;‘有闲’就是能留出时间健身、学东西,不用天天被工作占满。等以后工资涨了,再慢慢多存点,现在急啥?”
再看我表哥,今年38岁,俩孩子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幼儿园,手里存了80万。他之前在互联网公司做运营,月薪2万多,但天天加班到凌晨,后来干脆辞职去了家朝九晚五的企业,月薪少了2000,却能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学,晚上陪孩子读绘本。
他说现在的“有钱”,就是孩子的学费、兴趣班的钱不用省,爸妈偶尔头疼脑热,能直接带他们去医院,不用算着医药费;“有闲”就是每周能陪儿子踢一次足球,每月能跟媳妇看一场晚场电影,看完在路边吃碗麻辣烫。“之前赚得多,但连孩子第一次骑自行车都没赶上,现在虽然少赚点,心里踏实。”
我外公更有意思,退休快十年了,每月退休工资5000,手里存了60万。他的“有钱”就是每月能给孙子买两回零食,逢年过节能给家里添个新的电饭煲、电水壶;“有闲”就是每天早上去公园跟老伙计下棋,下午在家养养花草,周末还能去河边钓鱼,钓上来的小鱼给邻居家的猫吃。
外公总说:“存再多钱,要是没时间花,也跟纸片子一样。我现在每天能吃饱睡好,有时间做喜欢的事,这就是最好的日子。”
原来真的不用跟别人比——年轻人不用急着追中年人的存款,中年人也不用羡慕长辈的清闲,只要手里的钱能cover自己当下的需求,时间能自己说了算,就是最好的“有钱有闲”。
别信“钱越多越闲”,有人存200万,比月薪5000的人还忙
之前认识个做工程的老王,前年接了个大项目,存款一下子冲到200万。当时我们都以为他该轻松了,结果去年见他,人瘦了一圈,黑眼圈重得像画了眼影。
他说自从存够200万,反而更不敢歇了:“手里有了钱,就想接更大的项目,现在手下十几号人要吃饭,项目款没结的时候,天天陪着客户喝酒,周末也得跑工地。我女儿上个月画了张家长会邀请函,放在我桌上好几天,我都没来得及拆,后来还是她妈妈带去的。”
去年年底他去体检,查出高血压、脂肪肝,医生让他多休息,他苦笑:“休息?项目停下来,工人工资都发不出去,哪敢歇啊?”
反观小区门口卖早餐的张叔,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磨豆浆、炸油条,上午十点准点收摊。收摊后他会泡杯菊花茶,坐在摊位旁边的小桌子上喝,下午要么去公园跟人下棋,要么拎着个小桶去河边钓鱼。他每月能赚8000多,手里也就20来万存款,却总跟我说:“我没本事赚大钱,但够花就行——早上看着老顾客来买油条,下午能晒晒太阳,比啥都强。”
现在好多人都觉得“钱越多越闲”,可真到了那个份上才发现,钱越多,要扛的责任、要填的欲望也越多——要养更大的团队,要还更贵的房贷,要追更高的收益,最后钱没少存,时间却被挤得一点不剩。
其实“有钱有闲”的关键,是你愿意为“闲”放弃多少。不是钱越多越好,是你知道自己要啥,别被欲望牵着走。
普通人想“有钱有闲”,不用等存够大钱,3个小办法就管用
好多人觉得“有钱有闲”是有钱人的事儿,跟自己没关系。但我看身边那些过得舒服的人,也都是普通人,不过是找对了办法,慢慢把日子过顺了。
第一个办法,先存“应急钱”,心里不慌才敢留时间。不管月薪多少,先存够3-6个月的生活费当应急钱。比如月薪5000,就存1.5万到3万,放活期理财里,随用随取。我之前有个同事,没存应急钱,去年夏天空调坏了,只能跟朋友借钱修,后来为了还钱,周末还得去做兼职,根本没闲时间。反观另一个朋友,存了3万应急钱,去年冬天妈妈感冒住院,直接就把钱取出来用了,不用慌慌张张借钱,也不用额外加班,该下班下班,该陪妈妈陪妈妈。
第二个办法,给“闲”定个小目标,别让工作占满生活。不用追求“一整天都闲”,每天留1小时就行——可以是早上起来喝杯茶看会儿书,也可以是晚上下班去楼下散散步。我朋友小林,每天晚上都会留半小时陪女儿搭积木,哪怕当天加班,也会把这半小时补上。她说:“一开始觉得没时间,后来习惯了,反而觉得这半小时是放松,日子也不觉得那么累了。”要是实在忙,每周留一天“不看工作消息”的日子,哪怕在家睡一天,也比天天盯着工作强。
第三个办法,让存款“帮着赚钱”,少依赖主动收入。不用买复杂的理财,就买点稳的——比如国债、货币基金,哪怕每月就赚几百块,也能减轻点压力。我表姐就把不用的钱买了货币基金,每月能赚500多,刚好够她每周买束花,去电影院看场电影。她说:“之前买花得从工资里抠,现在不用了,感觉手里的钱更‘活’了,也敢偶尔给自己放个假。”
其实仔细想想,“有钱有闲”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事儿。不用等存够几百万,也不用盼着“以后再享受”——手里的钱能应对突发情况,每天能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偶尔能做件喜欢的小事,这就是普通人的“有钱有闲”。
就像我外婆坐在院子里剥豆子时跟我说的:“日子是过给自己的,不是过给别人看的。不用跟人比存了多少钱,只要自己吃得香、睡得稳,有时间做喜欢的事,就是好日子。”
说到底,“有钱有闲”不是个数字目标,是种生活状态。只要你愿意平衡,愿意满足,哪怕手里的积蓄不算多,也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