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报道731,日媒:在煽动对日本人的仇恨,731部队在做好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03:42 1

摘要:先别急着翻页。仲夏的一条校园新闻,悄悄点了把火。几位美国高中生拍了个关于731的纪录片,在礼堂里放给同学们看。掌声没散,日本那边的电视台和网站就像被踩了尾巴,跳出来说——那帮人是“做贡献的”。听着不顺耳?不止你一个人心里犯堵。

当真相被学生按下播放键:731与遮羞布的撕裂

几十年来,侵华日军731部队的滔天罪行,在官方的“无法确认”与媒体的“防疫研究有益”谎言下层层掩盖。

先别急着翻页。仲夏的一条校园新闻,悄悄点了把火。几位美国高中生拍了个关于731的纪录片,在礼堂里放给同学们看。掌声没散,日本那边的电视台和网站就像被踩了尾巴,跳出来说——那帮人是“做贡献的”。听着不顺耳?不止你一个人心里犯堵。

我得从那个被学生短片吵醒的夜晚说起。新墨西哥的孩子们满脸稚气,一路查资料、做采访,边剪片边掉眼泪。他们最大的惊讶不是罪行本身,而是——为啥我们居然没学过这些?结果还没等他们把问题问到老师,日本的网络世界先炸了锅。雅虎的评论区、推特上的热门话题下面,俨然一边倒:有人一本正经地说,数据推动了医学发展;有人叼着“防疫研究”的招牌,说给东北防疫出了力。你看,网上的气味,有时候比现实更呛人。

更让人挠头的,是政客站台。有人在议会里端着一副严肃脸说:档案难以确认,不该把历史问题扩大化。熟悉的腔调,你闭上眼都能想出下一句。其实,他们练这个“拗口令”,练了不止一天两天。八十年代初,教科书审核那一刀下去,把731、把南京,统统削成了几个“模糊词”。孩子们坐在整洁的教室里,翻完厚厚一本历史,却绕开了一整段血色的现实。隔了两三代,记忆就像一张被反复擦拭的玻璃——越擦越亮,却什么都看不见。

我们常说,书能点灯。1981年,森村诚一写下《恶魔的饱食》,把活体实验的阴影掀开一道缝儿。书一上架,另一只手就开始伸过来,按、压、捂。那几年,作者被骂,被追责,书被下架成了常态。你可以想象,一个社会要费多大劲,才把这么庞大的事实塞进墙角,不让人看见。

说话得回头。日本的遮羞布不是自己一国在缝。战后,那边的大国也有自己的算盘。你我都知道,政治这东西,翻脸比翻书还快。二战刚落幕,美国想抢在苏联前头拿到生物战的完整资料,尤其是那一摞摞只有731才能提供的东西。石井四郎他们握着八千多份标本和报告,美方看得心热手也热,谈判桌上一笔勾——只花了二十五万日元,所有“数据”归你,至于刑责,就当没这回事。于是,一批该上审判台的人,转头成了大学的“专家”、政府的“顾问”。马里兰那座名叫德特里克堡的实验基地,从此拧上了这股黑水,越转越响。

有时候,遮起来的人和揭开的人,是同一双手,只是时机不同。到了今年六月,轮到四个高中生把疑问摆到光下。有人说,这回美国媒体忽然愿意把731翻出来放大镜里照,和当下的国际局势离不开。日本这几年频频“自作主张”,那位老盟友就敲了下桌子:别忘了账本上还有这笔账。是动机也好,是偏心也罢,真相到了人群当中,总归比锁在保险柜里好。

说句题外话,东西是否真实,不在话术,在实物。哈尔滨,那座在寒风里习惯沉默的城市,整整保存着12912件罪证,此外还有423小时的影像。去过的人都知道,玻璃柜里静静躺着那枚枚器具、残片、文件,边角磨得发亮。还有一份厚达69页的《身上申告书》,每一页都是参与者具体到名字、岗位、参与项目的自述。日本有档案机构看了都不敢搁自家院里,干脆转交给中国。纸不会说谎,它只会把你带回那些被风沙侵蚀的年份。

再说人。战争不是概念,是血肉。曾在部队里的人,晚年愿意开口的不多,开口的那几个,说一次便老一岁。有人承认自己亲手剖过数百条活生生的命,说到那一步,手还是会抖。他们用活人试冻伤,冻得皮开肉绽;把带菌的食物混在普通食物里喂,观察几天后的反应;还要拿不同族群作比较,像在对待一批批“材料”。他们给受害者起了个冰冷的代号,叫“丸太”——圆木。圆木任人锯,锯断了也不会叫。听到这儿,嗓子里总要攥住一口气,半天咽不下。

可别以为那只是在墙里。1940年以后,细菌不只在实验室里开花,而是被撒到了大片民居的屋顶和河沟里。宁波、衢州、长沙……一颗颗细菌弹落下去,灾祸跟着在各条街上爬。当时死了多少人?没人能给你一个圆整数字,只知道,那些村落到现在都记得某个秋天突然出现的热病。在2019年,一个叫松野诚的日本研究者在官方文件里找到了指令:参谋本部亲自布置细菌攻击。指令板上钉钉,纸背后是广场上哭的人。

讲到这儿,忍不住想起两张脸。一张是张纯如。那个移民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二十多岁时闯进了被冷处理的历史缝里,把南京三个字重新写回英语世界。她翻阅资料到眼睛红肿,去见那些哆嗦着说不完的老人。她的书冲上畅销榜,随之而来的不是鲜花,而是漫天的电话、信件和冷箭。她抑郁,她煎熬,直到36岁那天,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折磨。有人说,她为一束光付出了全部。我倒觉得,是她让我们这些后来者没法再关灯。

另一张,是清水英男。少年时做了错到骨血里的事,老年时走了一趟哈尔滨。2024年,他已经94岁了,拄着拐,一步一步往前。他指着墙、指着院子,说这里曾经是……声音抖得不像样。那一刻,你看见一个老人和他的影子打架。谁不是?犯下不可饶恕的罪,就算跪了一百次,也换不回哪怕一个完整的名字。但他回来了,说愿意为受害者作证,至少把嘴张开,把过去从喉咙里掏出来。还有筱冢良雄,去抚顺,在谢罪碑前与僧人一起跪下,重复一句话:被原谅之后,才知道人该怎么活。听上去像套话,可当一个老人把膝盖磕在石头上时,话就有了分量。

如果你觉得这些距离太远,不妨回到那个校园。那部学生拍的短片,在三千多名同学面前放映。年轻人看完之后,开始追问:我们课本里为什么没有?老师支支吾吾,校方后来干脆把影片摆在走廊里循环播放。你看,真相不是喊口号,而是一个孩子回家路上突然沉默,再多走两步,问了一句“妈妈,什么是战争”。还有一件事,电影《731》定档在9月18日。挑这个日子,谁都懂含义。有人会说太煽情,有人会觉得应该。戏院的门一开,记忆也就被拉到了座椅上。

当然,日本那边的跳脚,也还会继续。越是心虚,话就越拧巴,从“没证据”到“难以认定”,再往后就成了“对公共卫生有益”。听起来像极了缝缝补补的挡风被,一阵风来就露边。一个社会想走向成熟,大概得学会与坏消息共处,而不是把坏消息扔进海里。说得大了些,可人间事无非如此:做错了,承认;欠下的,偿还。若是一直对着镜子练笑容,镜子也会倦。

哈尔滨的展柜旁,常常能遇到带孩子来的父母。有人站很久不说话,有人轻声念出牌子上的一个地名。那不是历史,它就活在我们的舌头上、眼睛里。写到这儿,忽然想,历史可能真有一种脾气:你越遮,它就越从裂缝里往外长。长到有一天,会顶开你的墙。到那时,我们会不会终于敢面对每一次的冷风、每一声的哭?也许,答案就藏在下一个按下播放键的手指里。谎话总要一遍遍地打补丁,真实只需要一个人站出来,说:我看见了。你呢?

来源:3C捕快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