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2年,江西省供销合作社在2001年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市场化转型与农业产业化服务,通过政策创新、组织重构和网络升级,推动供销合作事业取得阶段性突破。
2002年,江西省供销合作社在2001年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市场化转型与农业产业化服务,通过政策创新、组织重构和网络升级,推动供销合作事业取得阶段性突破。
一、政策框架:制度创新与财政支持
1. 经费保障机制确立
2002年6月,宜春市率先将县级供销社机关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这一政策随后在全省推广,有效缓解了基层社因经费短缺导致的服务能力弱化问题。例如,彭泽县供销社通过财政支持,在226个网点推行统一采购配送,农资价格下降15%-20%,市场占有率从30%提升至60%。
2. 连锁经营政策突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连锁经营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02〕49号)出台后,江西省供销社加速推进农资连锁化。彭泽县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在2002年启动信息化平台建设,通过统一价格管理和物流配送,实现化肥供应保障率95%,价格波动控制在5%以内。
3. 税费减免与准入保护
延续2001年《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实施意见》(赣府发〔2000〕32号),改制企业享受三年所得税减免,基层社农产品收购发票可抵扣增值税。同时,在农村再生资源回收、烟花爆竹经营等领域赋予供销社专营权,强化其市场主导地位。
二、重点领域突破:从基层社重建到流通网络升级
1. 基层社组织重构
数量恢复:全省基层社数量从1995年的1200个恢复至2002年的1782个,其中85%完成股份制改造,社员股金占比提升至30%。
服务功能拓展:新建村级综合服务社2.3万个,覆盖90%行政村,提供代耕代种、电商代购等综合服务。例如,宁都县田头供销社通过“基层社+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1300余户农户年增收2000元以上。
2. 农业产业化服务深化
产业链延伸:全省供销社系统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6500个,涉及茶叶、油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带动农户35万户,助农增收15亿元。
品牌建设:宁都县田头草席通过ISO9001认证,出口东南亚市场;彭泽县棉花交易市场引入期货套期保值机制,稳定棉农收益,年收购量占全县70%。
3. 现代流通网络成型
农资流通:建成省级农资配送中心2个、县级中心95个,连锁网点覆盖95%乡镇,化肥供应保障率达95%。
农产品流通:新建农产品批发市场15个,年交易额突破60亿元,通过“农超对接”减少流通环节30%,农产品损耗率从25%降至15%。
三、典型案例:改制与服务创新的“江西样本”
(一)宁都县供销社:改制遗留问题与后续突破
2002年,宁都县供销社完成企业转制,但因职工安置、债务化解等问题,基层社服务能力一度弱化。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该县供销社通过财政补贴、资产盘活等方式,逐步化解70余名职工的补偿金问题,并在2015年后依托电商平台重建农村流通网络。
(二)彭泽县供销社:市场化转型标杆
彭泽县供销社在2002年继续推进“企业改制+新网工程”:
1. 社有企业改革:组建农资连锁有限公司、棉花交易市场股份公司等7家龙头企业,职工身份置换率达90%,减轻历史负担2000余万元。
2. 网络升级:投资建设农资信息化平台,在226个网点推行统一采购、配送和价格管理,农资价格下降15%-20%,市场占有率从30%提升至60%。
3. 功能拓展:在棉花流通领域引入期货套期保值机制,稳定棉农收益,年收购量占全县的70%,成为全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县。
四、改革成效与历史局限
(一)成效显著
1. 基层组织活力提升:基层社数量恢复至1782个,服务能力覆盖90%行政村,年均开展农技培训1.5万场次。
2. 农业产业化服务深化:带动35万户农户增收,培育区域公用品牌20余个,农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8%。
3. 现代流通网络完善:农资连锁网点覆盖95%乡镇,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突破60亿元,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省前列。
(二)改革局限
1. 区域失衡:赣南等山区基层社重建进度滞后,服务能力弱于平原地区。
2. 资金瓶颈:社有企业负债率高达60%,制约网络升级和产业投资。
3. 人才短缺:基层社职工平均年龄48岁,大专以上学历仅占15%,创新能力不足。
总之,2002年江西省供销社改革通过“政策引导+基层创新”双轨模式,在基层社重建、农业产业化服务和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宁都、彭泽等地的实践为全国供销系统改革提供了“江西经验”,其核心启示在于:供销社改革需紧扣“为农服务”主线,通过市场化机制激活基层活力,同时依托政策支持弥补市场失灵。这些探索为后续综合改革奠定了基础,也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尽管存在区域失衡、资金短缺等问题,但2002年的改革为江西供销社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来源:吾日三省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