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臭氧层正在稳步恢复,认为这一切应该归功于全球条约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10:31 3

摘要:根据国际环境监测机构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全球臭氧层正以超出预期的速度稳步恢复,预计到2025年底,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最大覆盖面积将低于2020至2023年期间的最低记录,这一变化被学界视为全球环保合作取得的里程碑式成就。

根据国际环境监测机构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全球臭氧层正以超出预期的速度稳步恢复,预计到2025年底,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最大覆盖面积将低于2020至2023年期间的最低记录,这一变化被学界视为全球环保合作取得的里程碑式成就。

而这一积极趋势的背后,核心驱动力正是《维也纳公约》与《蒙特利尔议定书》两大国际条约的长期落地执行,其核心目标是系统性淘汰各类会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为地球这层“防护盾”的修复创造了关键条件。

臭氧层位于地球平流层,距离地面约10至50公里,它如同地球的“天然遮阳伞”,能吸收太阳辐射中90%以上对生物有害的短波紫外线(UV-B和UV-C)。

一旦这层屏障受损,过量的紫外线将直接穿透大气层:

对人类而言,会显著提升皮肤癌、白内障的发病率,还可能削弱免疫系统功能;

对生态系统来说,会破坏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农作物减产,同时影响海洋浮游生物的生存,进而打破海洋食物链平衡。

20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首次通过实验证实,广泛用于冰箱制冷剂、喷雾推进剂的氯氟烃(CFCs),在进入平流层后会与臭氧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加速臭氧分解。

这一发现引发全球关注,当时数据显示,若不加以控制,到21世纪初臭氧层空洞面积可能扩大至南极大陆的3倍。

正是这一危机,推动国际社会开始探索集体应对方案,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署,成为全球首个针对臭氧层保护的专项国际协议,最初便有24个国家参与,为后续全球协同行动奠定了框架。

经过近40年的全球协作,目前已有超过190个国家和地区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体系,99%以上的受控臭氧层消耗物质(包括CFCs、哈龙等)已实现全面淘汰。这一行动不仅直接推动臭氧层修复,还意外带来了附加效益。

这些受控物质大多同时属于强效温室气体,其淘汰相当于每年减少约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为缓解全球变暖提供了重要助力。

世界气象组织(WMO)2024年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在南极夏季(每年9至11月),2024年臭氧层空洞的平均面积约为1500万平方公里,较1990至2020年的平均值缩小了约12%,这是自监测以来,空洞面积连续3年保持同比缩小趋势。

“臭氧层的持续恢复,意味着未来全球人口面临的紫外线辐射风险将逐步降低,尤其是高纬度地区居民的健康保障将得到加强,这对全人类而言都是重大利好。”WMO大气环境部门负责人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通过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进一步将管控范围扩展到氢氟碳化物(HFCs)。

这类物质虽不直接破坏臭氧,但温室效应潜能值是二氧化碳的数百倍。

截至2025年9月,基加利修正案已获得164个缔约国批准,各国正按计划推进HFCs替代技术研发与应用,预计到2100年,这一举措可使全球气温上升幅度减少0.4℃,为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提供关键支撑。

在此过程中,中国的贡献尤为突出。自1991年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中国已累计淘汰约62.8万吨消耗臭氧层物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总量一半以上,累计避免约26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在科学监测层面,中国通过“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构建起覆盖极地的全球臭氧监测网络,其免费共享的高精度数据为世界气象组织《臭氧公报》的结论提供了重要支撑,配合地面观测站网形成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为全球臭氧变化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东方视角和数据基础。

2021年,中国正式加入《基加利修正案》,按规定将在2029年开始实质性削减HFCs生产量和消费量,并于2045年削减到基线水平的20%。

2025年印发的《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国家方案(2025—2030年)》,更是明确了各行业削减目标,如2026年7月1日起,聚氨酯泡沫、挤出聚苯乙烯泡沫等行业禁止使用HCFCs作为发泡剂,有力推动了全球履约进程。

尽管恢复趋势明确,但全球履约仍进入“冲刺期”的关键挑战。

一方面,《基加利修正案》生效后,氢氟碳化物管控等新增任务使履约压力成倍增加,部分国家面临资金短缺、替代技术不足等难题;

另一方面,非法生产、走私消耗臭氧层物质的风险仍未完全消除,对全球协同治理构成考验。

从技术层面看,HFCs替代技术仍有局限。

如汽车空调采用HFO-1234yf等物质替代HFC-134a的技术相对成熟,但会显著增加替代成本。

其他替代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和潜在的环境问题仍待解决,如替代房间空调中HFC-410A的HC-290就具有一定的可燃性,替代过程将增加额外的安全成本。

以聚氨酯泡沫行业为例,该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替代情况尤为复杂:

戊烷类发泡技术虽成本低、效果好,但对生产环境的安全要求极高;

水发泡技术无安全风险,却存在产品性能下降、成本增加的问题;

而喷涂泡沫子行业适用的HFCs、HFOs等替代剂,要么价格高昂且未来需二次替代,要么存在质量稳定期短的问题,大规模推广受阻。

在监测与核准体系建设上,虽然中国已建立HFCs进出口许可证管理制度,但国家层面的HFCs监测与核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包括针对HFCs的大气浓度观测系统以及企业生产排放的报告核准制度等,监管体系的进一步建设与完善,将为后续的履约成效评估与履约策略制定提供重要支撑。

根据WMO的长期预测模型,若当前环保政策能持续落实,全球大部分地区的臭氧层将在2045年左右恢复到1980年(即臭氧层开始出现明显损耗前)的水平,而南极地区由于受损程度较深,恢复时间将稍晚,预计在2066年实现这一目标。

2026年,国际社会将对《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执行效果进行新一轮评估,届时将结合最新监测数据调整管控策略,进一步推动替代物质的研发与普及。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25年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明确表示,《维也纳公约》及《蒙特利尔议定书》已成为多边合作的里程碑,“当各国关注科学警告并协同行动,全球性环境挑战就能被攻克”。

根据中国最新《国家方案》要求,除维修等特殊用途外,所有行业需在2030年1月1日前完全淘汰HCFCs使用,2029年前则需将HFCs使用量削减至基线水平的10%以下,这一时间表为全球履约提供了明确参照。

目前,部分仍在使用的过渡性制冷剂(如R32)虽对臭氧层无害,但仍具有一定温室效应,各国正加速研发天然制冷剂(如丙烷、氨等)的商业化应用;

同时,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与资金支持也在加强,确保全球范围内环保行动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

“这些成果证明,只要全球保持团结,坚持长期主义,即使是全球性环境挑战也能得到有效应对。

地球的生态平衡与人类未来紧密相连,唯有持续投入、久久为功,才能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WMO在报告结尾强调。

保护臭氧层并非阶段性任务,而是需要代代传承的长期事业。

从淘汰CFCs到管控HFCs,从技术研发到政策落地,每一步进展都离不开全球协作。

随着未来环保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国际合作的深化,臭氧层完全恢复的目标终将实现,而这一过程中积累的全球协作经验,也将为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其他全球性挑战提供宝贵借鉴。

信息来源:

生态环境部:99%消耗臭氧层物质被淘汰 健康和气候效益显著

https://www.stdaily.com/web/gdxw/2025-03/23/content_313552.html?use_xbridge3=true&loader_name=forest&need_sec_link=1&sec_link_scene=im&theme=light

打造履约“中国样板”展现履约“中国速度”

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25-03/28/content_9157474.html?use_xbridge3=true&loader_name=forest&need_sec_link=1&sec_link_scene=im&theme=light

守护地球的臭氧层正在恢复,功臣是…

https://m.toutiao.com/article/7319431354498679323/?upstream_biz=doubao&use_xbridge3=true&loader_name=forest&need_sec_link=1&sec_link_scene=im&theme=light

来源:科学小姐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