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日历丨“渐离击筑”里的“筑”究竟是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08:56 1

摘要:“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2000多年前的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送别荆轲这个“筑”究竟是什么?三个看点带你认识这件五弦筑高渐离击筑送荆轲用的到底是什么乐器?在西汉长沙王后“渔阳”墓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挖出了一件“宝贝”它是用木头做的五弦乐器一露面就震惊学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在2000多年前的易水河畔

高渐离击筑送别荆轲

这个“筑”究竟是什么?

三个看点

带你认识这件五弦筑

高渐离击筑送荆轲

用的到底是什么乐器?

在西汉长沙王后“渔阳”墓的考古发掘中

考古人员挖出了一件“宝贝”

它是用木头做的五弦乐器

一露面就震惊学界

直接被冠上“天下第一筑”的名号

“筑”这种乐器

在古代音乐圈算得上是“顶流”

不少文献上都有它的“大名”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

描写荆轲和“音乐达人”高渐离的友情时

更是把“筑”当成“主要道具”反复提及

高渐离击筑,荆轲即兴而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感

全靠这乐器烘托出来

然而这么有名的乐器

长什么样却成了千年谜题

因为从宋代开始筑就失传了

后人只能靠着文字想象

直到考古队在渔阳墓里

发现这件五弦筑

大家才第一次看清

“传说中的筑”居然长这样

这件五弦筑是中国考古发现的筑类实物之一

是研究汉代音乐、贵族礼乐的“活档案”

以前只在书里想象的“高渐离击筑”场景

也终于有了实物支撑

因此,筑堪称是“会说话的汉代乐器”

惊喜和困惑并存

五弦筑何以确认是乐器“筑”?

△来源:总台《国宝档案》西汉五弦筑

在出土这件五弦筑的渔阳墓中

考古人员还发现了2件“同款”

它们不仅和五弦筑的结构相同

连尺寸都相差无几

乍一看就像“三胞胎”

可就在大家以为

能一次性确认3件“筑”的身份时

却也产生了疑惑

没人见过筑的真正样子

谁能确认这就是传说中的筑?

△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筑。来源:总台《国宝档案》西汉五弦筑

幸运的是,长沙马王堆汉墓中

也出土过一件外形与渔阳墓器物

高度相似的物品

不过这件“相似品”仅长33厘米

只是乐器模型,并非能演奏的实用乐器

但更重要的是,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了

一份“关键文件”——随葬器物清单

上面写着“筑一”二字

说明马王堆汉墓中

确实有一件名为“筑”的乐器

一边是渔阳墓出土的实物“筑”

一边是马王堆汉墓的文字记载

二者形成了强有力的“双重验证”

专家们再结合古籍文献中对“筑”的描述

层层比对、相互印证

终于彻底消除了争议

明确了渔阳墓五弦筑的真实身份

这场跨越两座汉墓、结合文献与实物的“考古解谜”

不仅让失传千年的“筑”有了清晰的“实物画像”

更让我们得以透过这件古老乐器

触摸到汉代音乐文化的真实脉络

神秘乐器“筑”到底长什么样?

细细拆解

筑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特的击弦乐器

演奏者通常用手托持乐器

再以竹尺敲击弦身来发出声音

从外形来看,五弦筑的造型十分别致

整体呈现 “一头粗、一头细” 的形态

除了乐器的音箱部分

通体都涂有黑漆,质感沉稳

细颈部位呈棱柱形,方便握持

粗的一侧是共鸣箱,为空心结构

箱底镶嵌着一块薄板

以此形成共鸣空间,让声音更饱满

在五弦筑的首尾两端

各设有一条 “岳山”

这是乐器上专门起承载琴弦作用的木梁

其中一侧岳山旁,可以清晰看到五个弦孔

乐器上还立着一个小小的 “弦枘(ruì)”

这是用来捆琴弦的小木桩

确保琴弦固定到位

据研究,早期的筑多为五弦

结合五弦筑的外形特征

再参考部分汉画像中的相关资料

人们发现它的演奏姿势很特别

需用手直接把握乐器

而非像琴、瑟、筝那样

平放在桌面或支架上演奏

从渔阳墓的“三胞胎”定名困惑

到马王堆汉墓“随葬品清单”的关键印证

再到文献典籍的层层佐证

这场跨越千年的考古解谜

终让失传的“筑”重见天日

它不仅填补了古代乐器史的空白

更让汉代礼乐的回响穿越时空

成为触摸华夏文明厚重脉络的珍贵坐标

来源:艺术生文化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