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5年9月18日长春航展上,中国空军展台循环播放的一段演示视频惊艳亮相:一架双座歼-20S隐身战斗机充当数据链中继,与单座歼-20A和多架隐身无人机组成编队,精准猎杀"敌方"预警机和战斗机群。这不仅仅是技术秀,更是现代空战规则的颠覆性预演。
本期看点:中国展示歼-20S指挥击落预警机战术。
在2025年9月18日长春航展上,中国空军展台循环播放的一段演示视频惊艳亮相:一架双座歼-20S隐身战斗机充当数据链中继,与单座歼-20A和多架隐身无人机组成编队,精准猎杀"敌方"预警机和战斗机群。这不仅仅是技术秀,更是现代空战规则的颠覆性预演。
有无人协同作战时代已然来临,作为全球首款双座五代隐身战斗机,歼-20S将彻底奠定中国空军在复杂空域中的非对称优势,标志着中美空军技术差距的关键分水岭。
传统空战中,预警机作为"空中指挥中心",往往需前出战场以提供实时情报,却面临被敌方战斗机或远程导弹击落的致命风险。歼-20S的出现彻底颠覆这一困境。通过歼-20S、歼-20A和隐身无人机的全隐身化编队,中国空军构建起"隐形幽灵"般的作战体系。
在演示视频中,隐身无人机率先突前收集电磁信号、侦察敌机位置,并实时回传数据至歼-20S。该机后座飞行员则精准控制无人机,规避敌方防空火力网,确保整个编队保持低可观测性。一旦锁定敌方预警机位置,歼-20S迅速将情报下发至我方预警机和僚机。
单座歼-20A随即发射远程空空导弹,实现"先敌发现、先敌打击"。敌方预警机和护航战斗机甚至未察觉踪迹,便全数覆没。这种模式赋予中国空军在对抗美式F-35或F-22指挥下的战斗机群时压倒性优势。全隐身编队可悄无声息逼近,瓦解敌方信息链路,而无需暴露已方预警机位置。
相比之下,美国空军缺乏类似双座隐身平台,其预警机E-3或E-7仍需依赖高风险前出,极易成为歼-20S的猎物。歼-20S的设计远超"加座"那么简单,后座飞行员事实上化身"战术指挥官",专责指挥无人机集群、电子战操作和战场信息整合。这解决了单座战斗机飞行员在多任务空战中负担过重的痛点。
前座专注飞行操控,后座则优化决策分工,提升整体效能。在有无人协同模式下,歼-20S的后座可实时操控,"忠诚僚机"和无人战斗机执行从侦察、诱敌到饱和攻击的复杂任务。演示中,歼-20S不仅中继数据,还动态调整无人机路径,避免敌火力覆盖。这种精细控制让中国无人机从单纯"助手"升级为"机外武器站"或"小型战机",必要时独立夺取局部制空权。
未来,中国空军可通过歼-205部署无人机执行高端任务,如渗透敌后电子压制或多域协同打击,远超美军"消耗性"理念。美国空军虽大力发展"忠诚僚机"(如XQ-58A),但因无双座隐身战斗机,这些无人机多被定位为高风险诱饵平台,易于牺牲以换取有人机生存。
这与歼-20S的本质区别在于:中国模式强调无人机的可回收性和多角色灵活性,实现作战效能与生存能力的双重跃升。美国在高端战争环境下的这一"极致弱点"将放大其在复杂空域中的劣势,单座飞行员难以兼顾飞行与指挥,导致无人机集群响应迟钝,难以应对歼-20S的"脑控"优势。
中美在无人机运用上的作战理念分歧,凸显歼-20S的战略价值。美国倾向将无人机视为"可消耗弹药",挂载导弹充当战斗机"影子",强调数量饱和。中国则视无人机为体系化"扩展肢体",既协同有人战机,也独立作战,形成"有人+无人"的颠覆性模式。
歼-20S作为"指挥中枢",将这一模式推向极致:不只是简单叠加(1+1=2),而是乘数效应--隐身编队整体生存率飙升,打击精度提升数倍。如果有人+无人将成为未来空战的"新范式"。歼-20S无疑是决定中美空军差距的核心,它不仅重塑中国空军的空战规则,还为全球空军提供蓝本:
在长春航展的视频中,我们已窥见这一变革的冰山一角。歼-20S指挥无人机猎杀预警机,宣告有无人协同时代正式到来。中国空军正以技术领先,铸就天空霸权。
来源:欧阳讲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