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刚发生的印巴战争,巴铁用中国歼-10CE战机和“枭龙”Block3型战机配合下,利用中国电科集团研发的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成功锁定印军战机并发射PL-15E导弹,以零伤亡的成绩击落了数十架包括欧洲最先进“阵风”战机在内的战机和无人机,取得了二战以来最
01
刚刚发生的印巴战争,巴铁用中国歼-10CE战机和“枭龙”Block3型战机配合下,利用中国电科集团研发的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成功锁定印军战机并发射PL-15E导弹,以零伤亡的成绩击落了数十架包括欧洲最先进“阵风”战机在内的战机和无人机,取得了二战以来最大空战的压倒性胜利。
这样的战绩当然是特别提神的,也是值得赞颂的。这也是这几天来网上一派“狂欢”的原因。
然而,过犹不及,任何事情若是过了头,就有害无益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不好的现象就正在发生。
抖音平台《刚买的飞机被打了》的爆款视频,在48小时内获得2.3亿次播放,衍生出17万个二创视频。几乎同时,“丽姐说世界”发布的“中美军力对比”话题下,一条声称“中国军力已能单挑北约+日韩”的评论获得12.4万点赞。这种情绪化表达正在形成“信息茧房”。
某社交平台监测显示,“中国无敌论”的内容互动量同比激增470%,而理性分析帖的阅读完成率不足15%。在18-25岁的网民中,有43%的人认为“中国常规军力已超越美国”,27%的人相信“东风导弹能轻易摧毁美国所有军事基地”。95%的人认为,歼-20、歼-36可以吊打美国F-22、F-35。这些数据背后,是算法推荐机制与民族情绪的双重共振,正在掀起一场危险的“信息狂欢”。
我们认为,对此现象泼泼冷水是有益的。于是,便有了这篇文章。
02
中国军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远没有达到可以“单挑世界”的能力。而且,到现在,我们的军力,也还没有超过美国。事实胜于雄辩。我们把中国两国的军力进行对比,就不难明白这一事实。
1、中美海军实力的代际差距。美国海军拥有11艘核动力航母,总吨位达320万吨,而中国3艘航母(山东舰、辽宁舰、福建舰)总吨位仅22万吨。更关键的是,美军航母全部采用电磁弹射系统(EMALS),平均日出动架次达160架,而中国最新福建舰仍未形成完整战斗力。
在水下力量方面,美国68艘核潜艇全部配备射程12000公里的三叉戟D5导弹,中国096型核潜艇首艇“长征18号”于2025年1月亮相,噪音降至105分贝(接近美国“俄亥俄”级100分贝水平),但数量仅2艘,另一艘是中国公开的094型核潜艇,噪音水平比美国“弗吉尼亚”级高出15分贝——这个差距在反潜战中足以决定生死。
2、中美空中力量的存量与增量差距明显。美国空军现役F-35机队已达620架,配合187架F-22构成全球最强隐身战机群。中国200架歼-20虽然部分性能占优,但发动机寿命仍只有美国F119-PW-100的60%。中国歼-20B换装涡扇-15发动机后,2025年量产速度提升至48架/年,但总保有量只有约300架,仍不及美国F-35系列。
在战略投送领域,美国拥有52架C-5M“银河”和222架C-17“环球霸王”,可在24小时内向任何战区投送完整装甲旅。而中国运-20机队规模到2023年刚突破50架,海外基地仅吉布提一处。中国运-20B换装国产发动机后,2025年机队规模达80架,但美国通过“快速龙”项目,已实现C-17运输机空中发射巡航导弹能力。
3. 中美两国核威慑的力量不对称。根据2025年《中国国防白皮书》,核弹头数量增至800枚,但美国通过“W93”新型弹头计划,将战略核弹头维持在4500枚战备状态。
更关键的是,美国拥有14艘“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构成的二次核打击体系,其隐蔽性和生存能力远超中国的路基发射井。
高超音速竞赛方面,中国东风-27导弹在2024年试验中实现6000公里射程/10马赫速度,但美国"暗鹰"导弹已在关岛部署实战化中队。
另外,芯片断供危机深化。2024年美国对华禁运范围扩大到14nm以下所有制程芯片,导致中国军工企业被迫启用“国产GPU+龙芯”替代方案,导致某重要防空系统火控计算机运算速度下降40%。
能源安全的脆弱性也是我们的短板。2025年马六甲海峡局势紧张背景下,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仅够维持67天(美国为147天),而90%进口石油仍需经印度洋航线。
以上便是中美军事力量对比的残酷真相
03
中美两国的盟友体系也不在一个层次。美国在全球拥有750个军事基地,与北约、日韩等盟友的联合作战体系,已经历经了70年磨合。早在2022年“环太平洋军演”中,美国主导的26国舰队便实现了数据链的秒级互通。美国通过2024年“太平洋威慑倡议”升级版,又在菲律宾新增4个军事基地,专门用来对付中国。
反观中国,虽然与俄罗斯深化合作,但双方至今未建立联合指挥系统。2023年“东方-2023”演习中仍出现通信标准不兼容的问题。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解决。
中美两国的战争经验也存在代差。美军近30年时间里,参与过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等5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其“分布式作战”概念经过了多次实战检验。而中国军队自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后,就没有打过仗了,明显缺乏现代化战争经验。在叙利亚战场上,美军验证的“无人机蜂群”战术已迭代至3.0版本,而中国同类技术尚处实验室阶段。
中国制造甚是厉害,但在军工复合体面前仍有差距。中国造船业虽连续15年全球第一,但高端军用舰艇的产能受制于关键部件。例如舰用燃气轮机仍需部分进口,而美国通用电气一家企业,就能满足全美海军需求。
更严峻的是,中国90%的高端芯片依赖进口,战时可能面临“精确制导武器断供”风险。相比之下,美国通过《国防生产法》可在紧急状态下动员雷神、波音等企业形成年产3000枚巡航导弹的产能。
如此等等,要知道,这种体系化劣势,在战时是可以产生乘数效应的呢。
04
我们认为,过度“捧杀”将会带来三重危害。
一是扭曲公众认知的“达克效应”。很多学术机构通过认知实验,都得出了惊人一致的结论,这就是当人们高估自身能力时,会产生“认知闭合”现象。可以料定,持续接触“无敌论”信息的群体,会反对增加国防科研投入,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现有装备已足够强大”。正是这种虚假安全感,特别能消解民族的居安思危意识,特别能导致国家的岌岌可危。
二是为“中国威胁论”递刀,断送中国的发展与未来。西方媒体引用中国网络“极端言论”作为“军事威胁”证据的报道,每年增加210%。日本《读卖新闻》甚至将抖音热评直接写入《中国扩张主义白皮书》。是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正在恶化中国战略环境,这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复兴是极为不利的。
三是会带来干扰决策的“气球效应”。前年某次智库闭门会议上,有专家引用网络舆论主张“对台速战论”,被军方代表当场反驳:“如果网民能决定作战计划,还要总参做什么?”此事也向我们发出了警示,这就是民粹化倾向可能绑架理性决策。
此时此刻,我们不禁想起了前苏联的历史教训。
1980年代苏联也曾流行“一周打到英吉利海峡”的论调。但解密档案显示,苏军总参谋部早在1981年就判定:在北约常规力量面前,华约胜算不足30%。然而舆论场的狂热最终助推了冒险主义的阿富汗战争,成为压垮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段历史警示我们:当民族主义情绪与军事评估脱节时,往往会导致灾难性决策。
05
“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我们的老祖宗说得多好呀!这也为我们理性强国提供了方法论。我们认为,理性强国的正确姿态应该是这样的:
一是学习德日的“低调崛起”。二战后德国严守“防卫性国防”原则,其豹-2坦克性能世界领先却从不炫耀。日本拥有全球顶尖的反潜技术,但始终强调“专守防卫”。这种战略定力值得借鉴。
二是建立“风险对冲”思维。以色列全民国防教育强调“强大与脆弱并存”,其军事博物馆专门展示历次战争中的失误案例。我们也要培养民众的“底线思维”,明白优势与短板同样真实。
三是构建理性话语体系。我们建议主流媒体开设“军事科普”专栏,邀请张召忠、金一南等专家系统解读中外军力对比。抖音可优化算法,对极端言论进行“事实核查”标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超越“神话叙事”,把握现实和未来。
拿破仑说:“真理不在枪炮射程内,而在冷静计算中。”中国真正的强大,不在于虚构“单挑世界”的神话,而在于14亿人脚踏实地的发展定力。当我们能平静地说出“美国在某些领域仍领先,但我们正在追赶”时,才是真正的战略自信。这种清醒认知,才是守护和平最坚实的盾牌。
来源:上官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