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继孝:潘家园淘书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21 02:12 1

摘要:一件是一次和昔日的邮友到潘家园旧书市场淘到了一批含茅盾、巴金、丁玲、周立波等著名文学家的手稿、信札。结果,从那次起我把集藏的主攻方向锁定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的手稿、信札方面。

在机关工作久了,很是乏味。于是只要一有空闲,就光顾书店和旧书市场。我最喜欢的去处有两个,一个是琉璃厂,另一个是潘家园旧货市场。

在淘书的过程中,令我最难忘的有两件事。

一件是一次和昔日的邮友到潘家园旧书市场淘到了一批含茅盾、巴金、丁玲、周立波等著名文学家的手稿、信札。结果,从那次起我把集藏的主攻方向锁定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的手稿、信札方面。

另一件令我难以忘怀的事情,是我和曾经活跃在京城收藏圈里的收藏家许川先生一起淘书的那些日子。那个时候,他挣来的钱都用在了买旧书、文稿、信札等方面,衣食住行很不讲究。几年前,他突然撇下了几乎投入了他所有的资金攒下的各类书籍、字画、名人的信札、手稿——悄然逝去了。不久,许氏的藏品就不断流入了市场。经过几个回合的竞价,最终我买走了这批搬家公司用了两个带棚运输车才装下的旧书古籍等物。在整理的过程中,我发现有许多东西居然原样未动,比如很珍罕的善本书,或名头很大的文人墨迹。他花了很多的钱买下了旧书字画等物,总是随手放一个破纸袋子里。后来听曾经卖给过他许多好东西的小贩说,他就是这样,不管花多少钱买的,到了他存放物品的地下室,总是随便一“丢”,就再也不去管了。至今我也没弄明白这个老许,当初买那些好东西究竟为了什么。

潘家园还发生过两件至今让时常出没于潘家园的淘书人不能忘怀的事情。

大概是1999年的3月下旬,《中华读书报》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名人书信流落潘家园》。文章中提到的名人书信,一批是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发现了郑振铎、郭沫若、茅盾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的书信;再一批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英美文学家赵萝蕤先生病逝后不久,潘家园旧货市场上神秘地出现了赵萝蕤及其丈夫陈梦家的书信。

赵萝蕤生前长期与其弟赵景心一家居住在东城区美术馆后街22号旁门的赵氏故居里。1998年2月某房地产公司借修平安大道之机,把包括赵氏故居在内的四合院铲除。此时距离赵萝蕤去世不到两个月,许多东西,包括藏书、书信都还来不及清理。

据后来赵萝蕤的弟媳黄哲说:赵萝蕤的东西很多很乱,当时形势紧迫,加之我们年老体衰,对灰尘、霉斑之类的东西都很敏感,所以就从外地请来一个朋友帮忙。凡是那些整整齐齐的藏书、书信我们都留了下来;那些破烂零碎的我们就让保姆当废品给卖了……这批书信大概有500来封,包括与闻一多、朱自清、胡适等人的,开价数十万元。

那批赵萝蕤家流入潘家园旧书市场的书籍、手稿、信札,大概在旧书市场上出现过三次。最先的一次是我收藏的。后来,又出现了两次。而恰巧后两次出现时,我都在外地出差。后来听说一次被自称曾经是新华社记者的人买走了,数量不多,以陈梦家夫妇来往书信居多。最后的一次则被前边提到的那个收藏家许先生买走,听人说,他买的就是《中华读书报》披露的“被装在好几个麻袋里,大概有500来封”那一批。

巧的是,在我买到的老许那一批旧书资料中,那“被装在好几个麻袋里,大概有500来封”的“信”还原封不动在麻袋里!不过,500来封信,用不着几个麻袋来装的,这里记者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那里装的不光是信,更多的是赵萝蕤的藏书和日记。朱自清、潘光旦、沈从文、钱钟书等近百名文化界名人写给陈梦家的信皆在其中。在这近500封信中,最为珍贵的陈梦家和夫人赵萝蕤自1935年恋爱时至1962年11月,多达140多封的往来信札,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前边儿说到的几件事儿,只是我在潘家园淘书过程中经历的几个片段。

家民:新见《唐实录》日本写本残页考

家民:不要等到急需藏品变现时才想到拍卖行的好

家民:研究发现,中国收藏家们正在“默默捡漏”!

来源:古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