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我国赛事规格最高、竞赛项目最多、参赛规模最大、技能水平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第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昨日在河南省郑州市闭幕。天津代表团取得4金3银10铜77优胜的优异战绩,天津代表团获得赛事突出贡献奖,天津选手杨勇获得最佳选手
作为我国赛事规格最高、竞赛项目最多、参赛规模最大、技能水平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第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昨日在河南省郑州市闭幕。天津代表团取得4金3银10铜77优胜的优异战绩,天津代表团获得赛事突出贡献奖,天津选手杨勇获得最佳选手。其中,天津代表团在工业4.0和信息网络布线项目中获得三连冠。
技能不仅是比拼的工具,更是映照时代的窗口。它承载着产业升级的脉动,回应着民生发展的需求。从赛场到产业,从个人到国家,技能正在成为连接未来与梦想的桥梁。
产技共振 引领产业创新迭代
赛项设置,本身就是产业变革与技术演进的晴雨表。
本届大赛上,无人机系统、智慧安防技术、软件测试、数字交互媒体设计、口腔修复工艺技术、零售等六个新赛项的加入,让赛场充满未来气息。
“我们现在已经引入了人工智能的技术,选手需要熟练掌握编程和AI应用技术,实现人脸识别,安全帽、口罩佩戴等个性化检测的安防需求,应用场景已经覆盖到住宅、工厂的烟感检测,小区车辆进出、停车等日常管理,以及楼宇对讲等方方面面。”智慧安防技术项目被列入世赛选拔赛,天津队教练王峰告诉记者,“这项技术应用融合了网络综合布线和摄像头、红外、张力网等物联网设备调试技术,改变以往依靠人力巡逻的人防方式,实现视频监控、入侵防御、自动识别扫码,不仅在我们国家发展迅速,其实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目前,天津在这一赛道保持了第一梯队的水平。”
新赛项的设置,既是赛程表上的更新,更是技能版图的拓展,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也为新兴产业培养未来的主力军。
“我国是农业大国,无人机在农业植保方面应用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可以大幅提升效率,解放劳动力。”无人机驾驶(植保)项目被首次列入国赛精选赛,天津队教练张月新介绍,“采用无人机进行农作物播种、施肥、撒药、收获,现在已经普遍应用于山地、梯田等应用场景。以播种为例,无人机播种的作业量24小时可达到1800至2000亩,是拖拉机作业效率的三倍左右。”
对应世界技能大赛项目“上新”,本届大赛也把无人机系统项目纳入世赛选拔赛。“随着无人机的国产化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换装全北斗系统的行业需求,加强对接系统的开发、调整参数,以确保稳定性和定位准确性,不断提高无人机编程、应用的二次研发创新能力非常必要。新赛项为产业的更新迭代划定了路线和方向。”张月新说。
据介绍,围绕我市产业需求,我市加强技工院校人才培养能力,支持天津市机电工艺技师学院、天津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等7所技工院校,新增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等11个专业。
更高更强 “升级赛”打磨绝对实力
本届大赛项目设置紧密结合科技变革、产业发展、企业实际,注重技术与技能的有机融合,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辉映。其中,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数字技术、新能源等赛项占比超过50%,充分体现了大赛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定位。
“赛场的网络环境复杂,与以往相比,端接量翻倍,而且全部需要选手自己制作,加上比赛增加了带状光缆、带状光缆测试仪、检测显微镜等设备,对我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作为世赛选拔赛项目,信息网络布线是天津的传统优势项目,曾经拿下国赛两金、世赛一金一银的骄人战绩,但也让“天津经验”成为各省市参赛队研究、对标的焦点。来自天津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的19岁小将刘宇轩临战不乱,把金牌稳稳地“摘”到手。略带腼腆的他说到技术却流露出满满的自信:“比赛前,我们已经对所有可能出现的状况和困难做了充分准备,为此教练还对我临战的心理素质专门做了打磨。考题越来越难,对手越来越强,围观的观众越来越多,这时候考的就是我们的绝对实力,是相信‘付出就有回报’的绝对信心。”
更快、更高、更强。技能大赛与世界接轨,既是以赛促练,也是以赛促建。将通过对天津智能制造、高端制造领域产生影响,带动天津制造企业向着更高、更精尖的方向发展。
“随着世赛的评分标准要求更加严格,全国整体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本次信息网络布线项目的赛题难度比以往大幅提高,一个是工作量、选手工作强度大幅加大;再有,链路设计更繁琐,对选手创造性的设计、思路要求更高。同时,为了对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新技术对网络基础设施提出的更高要求,增强了很多相关的高新技术内容。”信息网络布线项目裁判长卢勤告诉记者,“这既对选手提出了更高的难度,也是应和经济发展对信息技术要求,要求高技能人才不断汲取新的技能,更新知识储备,不断提升掌握的技术层次。”
以赛育才 厚植技能人才沃土
“比赛太激烈了,‘拼’下这块金牌,得益于教练团队专业的战略决策和我们两个人对全流程技术的熟练掌握和‘无缝链接’的相互补强。”来自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自动化专业的符德基、胡亮在工业4.0赛项中获得金牌,实现了我市在该赛项上的国赛“三连冠”。
“三届国赛难度呈阶梯式上升,以赛题为例,这届的赛题量是第二届的3倍到5倍不止,”教练贺涛涛告诉记者,拼下这块金牌,天津队的法宝在于两点:一是在海量赛题的压力下,优先保证拿到高分题;二是要求两名队员对项目的全流程技术熟练掌握,“其他省市的两个选手来自机电一体化、软件系统工程两个主攻方向,而我们的每个队员都可以独立完成赛项的全部技术操作,这样可以随时补强,弥补了不同模块工作量不均衡的难点,确保了完成任务的时间质量。”
来自山西的贺涛涛是首届全国技能大赛这一赛项的金牌获得者,毕业后,他选择了留校任教,并通过天津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完成落户,拿到了“海河英才A卡”。如今,在天津成家立业的他已经完成由“金牌选手”到“金牌教练”的转变,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能传授给更多的学生。2024年,在法国里昂举办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贺涛涛指导的工业4.0项目不仅取得了金牌的成绩,还凭借全场最高分数,斩获了世界技能大赛最高奖项——阿尔伯特·维达奖。
技能照亮前程。第45届世赛银牌选手韦国发,首届全国技能大赛信息网络布线金牌选手张洪豪、银牌选手崔艳霞……像贺涛涛一样因技能大赛实现梦想,又化身教练点亮技能的“老朋友”“新天津人”不知凡几。据介绍,“十四五”以来,天津大力实施“海河工匠”建设工程,持续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全力打造“技能天津”,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实施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了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五年间,天津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84.3万人次,全市技能人才达到27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95万人。
产业焕新与技能进步同频共振,职业迭代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推陈出新,产技共振,以赛育才,从“比拼”到“育才”,从“展示”到“传承”,大赛不仅是技能的竞技场,更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本届大赛,天津代表队夺取4金3银10铜,在近九成赛项中荣获优胜以上成绩,展现出天津在技能领域的整体实力,反映出近年来天津技能人才的持续跃升。”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沈超介绍,“未来,我们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大力实施‘海河工匠’建设工程,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引领作用,聚焦市场用人导向,每年举办‘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赛,将更多新职业、新技术等新质生产力职业,纳入竞赛范围中来,带动更多学生、企业职工参加竞赛和岗位练兵比武,汇聚更多教学装备企业在天津发展,推动技术革新,工艺创新,产能提升。”
据介绍,我市将聚焦天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定位和产业转型发展所需,开展“海河工匠 技耀前程”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3年组织补贴性技能培训30万人次以上。同时,进一步加大技能人才引育力度,支持引进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实现以人兴产、以产聚才的良性互动,为天津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技能人才支撑。(记者 廖晨霞)
来源:网信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