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9日,一场“人机大战”在“中国脑血管病论坛(CFCVD)”上演。“39AI”“豆包”和“Deepseek”三大AI(人工智能)模型和三位临床医生围绕脑梗死、脑出血、颅内动脉瘤三大经典病例,以病例诊断与治疗方案制定为内容进行现场比拼。
4月19日,一场“人机大战”在“中国脑血管病论坛(CFCVD)”上演。“39AI”“豆包”和“Deepseek”三大AI(人工智能)模型和三位临床医生围绕脑梗死、脑出血、颅内动脉瘤三大经典病例,以病例诊断与治疗方案制定为内容进行现场比拼。
活动主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鸿祺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中表示,从这场比赛中可以看出,目前AI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刚毕业的“学生”,它的记忆力、逻辑性和智能程度都非常好,缺乏个性化的临床经验,以及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庭等背景信息的了解。
第一位参赛选手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田齐正在研究病例。邱越摄
第一个病例是一位经历过两次手术的动脉瘤复杂病例。主持人一声令下,来自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田齐开始查阅患者病历,工作人员也同步开始给AI模型输入信息。田齐坦言,“第一次跟AI比赛有些紧张。”十几分钟后,田齐和三大AI模型同时提交了诊断结果和治疗建议。三个AI模型的分析结果非常详实,不仅做出了左侧颈内动脉眼段巨大动脉瘤、左眼失明等主要诊断,且根据提交的病历和检查结果给出了全面的进一步检查建议,以及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开放手术等各种治疗建议。而田齐则聚焦患者目前最主要的疾病问题,明确给出了搭桥手术的建议。
工作人员操作三个AI大模型分析病例。邱越摄
这一建议也获得了现场点评嘉宾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史怀璋的肯定,“针对这样一个复杂病例,机器可能很难绕过这么多‘弯’,直接抓住病人的最主要、最急需解决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医生的优势就凸显了。但AI的表现也超出我的预期,尤其展现出对资料的分析能力,尤其在一些医生可能会忽略的信息方面,可以为医生提供一个很好的补充。”
有意思的情况发生在第三个病例的比拼中。针对这位84岁的脑出血病例,三个AI模型都给出了保守治疗或开颅手术的治疗建议,而参赛选手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神经外科张一鸣则明确表示,由于患者高龄,开颅手术风险较大,建议采取穿刺治疗。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吴雪海在点评中表示,“AI是根据诊疗指南给出的开颅手术建议,但并未充分考虑到病人年龄、恢复周期等其他风险因素。”
赛后,三位参赛医生都表示,诊断的全面性是AI技术的最大优势,但每位患者的病情都是个体化的。“AI凭借它庞大的数据优势,会给出非常全面的诊断和建议,但患者需要的是医生明确的决策。而且诊疗过程也是一个人文关怀的过程,这是冰冷的机器无法做到的。”田齐说,“我相信在医疗领域,AI只能是医生的助手和工具。”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鸿祺。大会供图
张鸿祺也表示,“目前AI可以扮演医生小助手的角色,帮助医生来完成一些程序性的事务、作出一些提醒等。伴随着AI技术的发展,医生的确迎来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希望AI大模型能快速学习、尽快成长,为临床带来更多的助益。”
责编:朱晓娜
主编:张赫
校对:李欣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