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杭州创景路地铁站 G 口因独特造型被网友吐槽像 “棺材”,再度引发关于公共设施设计审美问题的热议。这并非个例,此前广州花地湾站 D 出入口也曾因类似缘由遭吐槽并连夜拆除。这些事件,不禁让人思考:当建筑效果图变成全民参与的恐怖谷游戏,到底是设计界集体中了风
网传视频截图
近日,杭州创景路地铁站 G 口因独特造型被网友吐槽像 “棺材”,再度引发关于公共设施设计审美问题的热议。这并非个例,此前广州花地湾站 D 出入口也曾因类似缘由遭吐槽并连夜拆除。这些事件,不禁让人思考:当建筑效果图变成全民参与的恐怖谷游戏,到底是设计界集体中了风水煞,还是当代网民人均开了阴阳眼?
撤除中的“棺材地铁口”
杭州创景路地铁站 G 口早在 2022 年 9 月便已开通,是杭州地铁唯一的 “异形出入口”。其设计理念主打 “科幻感”,顶部蓝色玻璃穹顶灵感源自 “虫洞” 和星空,骨架结构形似 “马鞍”,旨在与周边高端写字楼群融合。然而现实中,周边环境荒凉,缺乏高楼大厦与商业氛围的衬托,使得原本的 “科技美学” 在大众眼中沦为 “棺材造型”。
面对吐槽,杭州地铁集团回应称这是 “特色车站的标志性设计”,经专业评审论证。但这一回应未能平息争议,多数网友仍认为设计 “不吉利”“瘆人”,甚至质疑验收流程。
类似情况在广州花地湾站 D 出入口同样上演。该出入口在 2024 年 12 月 30 日因呈 “上圆下方” 斜圆柱体外观且边沿突出、配色偏红,被市民吐槽像 “棺材”。尽管广州地铁解释设计灵感来自木棉花花瓣,颜色因照片色差而失真,且装修未完成,但争议部分建筑仍连夜被拆除。涉事设计单位被停止合作,相关人员也受到通报批评、降级等处理。
这一系列事件背后,反映出专业设计与公众审美的巨大鸿沟。设计师往往从专业视角出发,追求独特性、创新性与美学表达,希望通过设计展现艺术价值、融入地域文化或引领审美潮流。但公众更关注设计是否符合日常认知与情感需求,追求实用性、安全性与视觉舒适度。当设计与公众固有观念相悖,尤其是涉及如 “棺材” 这类带有负面联想的形象时,极易引发反感与抵制。
网友吐槽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类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常受潜意识影响。对于公共设施,人们潜意识里希望其带来便利、舒适与积极情感。怪异或令人不适的设计违背这一心理预期,导致负面评价。社会文化也对审美产生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中,“棺材” 与死亡相关,被视为不吉利象征。这种文化观念根深蒂固,使得形似棺材的设计难以被大众接受。
然而,或许是设计师们的审美与大众出现了鸿沟,继苏州东方之门荣膺"秋裤楼"后,杭州地铁口又喜提"棺材盒"雅号。让这届网友在不断拿着设计效果图玩"大家来找茬",硬是从极简主义的几何线条里品出阴间风味——直上直下的长方体是棺材本体,顶棚延伸结构是招魂幡,连混凝土原色都成了寿衣白。
在一边的设计师们在甲方爸爸面前大谈"解构主义未来感"时,另一边的群众,却在手机屏幕前集体幻视出殡名场面。这场行为艺术般的审美撕裂,本质上是什么呢?是不是文化基因里的生死禁忌与现代设计语境的火星撞地球?
与其说是设计翻车,不如说是现代建筑在文化语境里水土不服。那些在巴黎蓬皮杜能拿普利兹克奖的先锋设计,放到讲究"四平八稳"的中式风水观里,分分钟变成镇不住场的妖魔鬼怪。毕竟在老百姓的认知体系里,花二十亿造个"升官发财"的谐音梗,可比拗造型的混凝土盒子吉利多了。
那么,要如何弥合这一鸿沟,让诸如此类的公共设施免受吐槽?是不是在以后的设计中,得重视公众参与?社区听证、网络投票等收集民意的方式,或许就变得重要了。
其次,设计师是否也应提升文化敏感度,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习俗与公众心理,避免因文化误解引发争议呢?
当然,公众审美水平的提升同样重要。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日益强烈,但审美能力参差不齐。学校、社会应加强审美教育,通过艺术课程、文化活动等培养大众对美的感知与理解。媒体也可发挥引导作用,传播优秀设计案例,提升公众审美鉴赏力。如此,公众才能更好理解和接纳创新设计,设计师也能创作出既具艺术价值又受大众喜爱的作品。
网友的吐槽实际是在为我们敲响警钟。公共设施设计关乎民生与城市形象,需在专业创新与公众接受间寻求平衡。
来源:文刀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