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胰腺癌因早诊率低、进展迅速、转移和耐药性强,被称为“癌中之王”。胰腺癌在发生、发展、转移和耐药过程中伴随着广泛的细胞身份的改变,呈现出惊人 的可塑性。这种谱系可塑性,及其导致的 细胞身份混乱,是造成胰腺癌细胞异质性和侵袭性的重要原因。
胰腺癌因早诊率低、进展迅速、转移和耐药性强,被称为“癌中之王”。胰腺癌在发生、发展、转移和耐药过程中伴随着广泛的细胞身份的改变,呈现出惊人 的可塑性。这种谱系可塑性,及其导致的 细胞身份混乱,是造成胰腺癌细胞异质性和侵袭性的重要原因。
2025年9月22日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 蓝林祥 课题组联合伦敦癌症研究所Axel Behrens院士在 Developmental Cell 发表题为 Emerging insights into lineage plasticity in pancreatic cancer initiation, progression, and therapy resistance 的综述,聚焦“谱系可塑性”这一核心机制,揭示其如何贯穿胰腺癌起始、进展与耐药全过程,为治疗破局提供新思路。
综述主要阐明以下观点:
谱系可塑性指细胞突破“身份”限制,在不同特化类型间转换的能力,这一过程在组织发育和再生中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然而,在胰腺癌发生和演化过程中,肿瘤细胞“劫持”这一能力,从肿瘤起始、局部侵袭、远处转移到抵抗治疗,靠“变身”不断适应微环境,从而推动疾病恶性进展。
癌变起源:腺泡细胞的“导管样变身”
胰腺癌的发生多始于腺泡细胞的“叛变”。胰腺腺泡细胞负责产生消化酶,而一旦遭遇 驱动基因 (如KRAS)突变,会启动腺泡-导管重编程 (ADR)过程。该过程劫持了 腺泡-导管化生(ADM)的 腺 泡损伤修复机制,让谱系转换失控,彻底向导管样细胞重编程,进而驱动“胰腺上皮内瘤变—胰腺癌”癌变通路。 令人注意的是 ,腺泡细胞存在异质性,某些特定亚群(如DCLK1 + 静息细胞)可塑性更强,更易通过“导管样变身”成为癌变起始细胞。转录因子失衡、信号通路异常、表观遗传和微环境的改变等,共同推动了这一恶性变身 (图 1 ) 。
图1. 腺泡细胞可塑性与胰腺癌发生过程
侵袭转移:三种“变身”路径助肿瘤扩散
胰腺癌确诊时多已在侵袭转移的中晚期阶段,而“谱系可塑性”是驱动该恶性进程的重要原因,并表现为三大关键路径:
EMT (上皮 - 间质转化) :胰腺癌细胞通过EMT发生上皮型、间质型及杂合型细胞之间的动态可逆变身,形成高度异质性的细胞群体。其中,间质型细胞具有更强迁移与侵袭能力;杂合型细胞则富集干细胞特性和高可塑性,在耐药与复发中起关键作用;而上皮型细胞有助于转移定植与肿瘤重建。EMT过程受细胞间及细胞-微环境互作网络的精密调控,例如Grem1介导的上皮与间质 癌 细胞间旁分泌负反馈环路,对维持EMT异质性至关重要 (图 2 ) 。
图2. EMT与MET及其对胰腺癌恶性特征的影响
CSC (癌症干细胞)可塑性: CSC是肿瘤的“种子细胞”,驱动肿瘤生长、复发和转移。分化的肿瘤细胞可通过去分化变身为CSC,不同CSC亚群亦能够相互转化,从而成为胰腺癌恶性演化的“元凶”。CSC“变身”通过多种机制实现,比如EMT、代谢重编程和生态位重塑等 (图 3 ) 。
图3. 癌症干细胞模型及其可塑性
分子分型重编程: 胰腺癌包括“经典型”(预后较好)、“基底样型”(恶性程度高)和杂合型等分子亚型,以及包括 神经祖细胞样和神经内分泌样等多个谱系程序。 在治疗和转移过程中,肿瘤细胞可通过“变身”发生亚型转换。例如原发灶为杂合型而转移灶转变为基底样型,或经典型经化疗后转为杂合型,这些转变赋予细胞谱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治疗抵抗:“变身”是关键策略
胰腺癌治疗失败的根本问题是耐药,而谱系可塑性是其关键机制。比如,吉西他滨、FOLFIRINOX等化疗后,EMT特征细胞、神经内分泌样细胞等增多,从而变身为耐药细胞群。又如,KRAS抑制剂可以短期清除基底样细胞,但残余的上皮细胞可通过“部分EMT”变身方式 快速产生耐药细胞群 , 导致治疗失败 (图 4 ) 。
图4. 胰腺癌进展与治疗耐药中的分子亚型重编程
破局方向:靶向“可塑性”,锁定“变身”机制
本综述强调,针对不同阶段的可塑性过程 可能 提供新的防治思路:靶向腺泡-导管重编程有望阻止癌变发生;抑 制EMT和CSC可塑 性 能够 阻断肿瘤进展与转移;而干预分子分型重编程则 可以 克服治疗耐药。因此, 阻断可塑性通路、靶向变身后新生谱系的弱点以及谱系可塑性阻断与化疗的联合策略, 将成为未来胰腺癌精准治疗的重要方向 。
结语:解码“变身”奥秘,为“癌王”治疗带来新思路
胰腺癌的恶,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强大的“谱系可塑性”——从发生、进展到耐药,肿瘤细胞靠“变身”不断突破生理和治疗的限制。蓝林祥团队的这篇综述,不仅系统梳理了“谱系可塑性”在胰腺癌中的作用机制,更指明了靶向这一过程的精准防治新方向。
本综述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与伦敦癌症研究所合作完成,张鑫彤、杜雅茹为共同一作,Axel Behrens、蓝林祥为通讯作者。
注:课题组长期招聘对肿瘤异质性研究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博后、助研等)和研究生,欢迎联系。
简历投递( 有意者请将个人简历等材料发至 ):
https://jinshuju.net/f/ZqXwZt或扫描二维码投递简历
https://www.cell.com/developmental-cell/fulltext/S1534-5807(25)00440-X
制版人: 十一
学术合作组织
战略合作伙伴
【非原创文章】本文著作权归文章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作者的允许禁止转载,作者拥有所有法定权利,违者必究。
BioArt
Med
Plants
人才招聘
近期直播推荐
来源:纽小澳健康小护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