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半精量播种是协调小麦个体与群体生长关系、减少无效分蘖、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关键技术。其核心是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与播种时间,精准控制播种量,构建“壮个体、适群体”的合理群体结构。
为实现小麦高产稳产目标,需科学集成关键种植技术,以下从半精量播种、平衡配方施肥、多品种间种、壮苗越冬、一喷三防五大核心环节,详细阐述主推技术措施要点。
一、半精量播种:奠定合理群体基础
半精量播种是协调小麦个体与群体生长关系、减少无效分蘖、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关键技术。其核心是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与播种时间,精准控制播种量,构建“壮个体、适群体”的合理群体结构。
1. 精准确定播种量:中高产肥力地块,冬性品种每亩播种量控制在8-12公斤,春性品种每亩10-14公斤;低肥力地块可适当增加2-3公斤,避免因播种过密导致后期倒伏、病害加重,或播种过稀造成群体不足。
2. 把控播种质量: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精选与包衣处理,去除瘪粒、病粒,选用含杀菌剂、杀虫剂的种衣剂,预防苗期病虫害。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深浅一致,避免漏播、重播,确保出苗整齐均匀。
二、平衡配方施肥:满足全周期营养需求
平衡配方施肥基于土壤肥力检测结果,根据小麦不同生育期的营养需求,科学搭配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实现“缺啥补啥、按需供给”,避免盲目施肥导致的资源浪费与土壤退化。
1. 基肥足量均衡:播种前结合耕地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中等肥力地块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公斤,配合尿素15-20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氯化钾10-15公斤,若土壤缺锌、硼,可每亩增施硫酸锌1-2公斤、硼砂0.5公斤,为小麦苗期生长提供充足养分。
2. 追肥适时精准:小麦返青期,根据苗情追施返青肥,弱苗每亩施尿素8-10公斤,促进弱苗转壮;拔节期是小麦需肥关键期,每亩施尿素12-15公斤,满足茎秆生长与幼穗分化需求;灌浆期通过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每亩150-200克兑水50公斤),补充磷钾元素,提升千粒重。
三、多品种间种:提升抗逆性与产量稳定性
多品种间种利用不同小麦品种在抗病性、抗逆性、生育期上的差异,实现品种间优势互补,降低病虫害爆发风险,增强田间群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稳定并提升总产量。
1. 科学选择搭配品种:选择1个主栽品种与1-2个搭配品种,主栽品种需具备高产、优质特性,搭配品种需在抗病(如抗白粉病、锈病)、抗倒或早熟方面有突出优势。例如主栽品种选择“济麦44”,搭配“鲁原502”(抗倒性强)与“山农28”(抗病性好)。
2. 规范间种方式:采用“宽窄行”或“等行距”间种,主栽品种与搭配品种的种植比例控制在7:3或8:2,避免搭配品种比例过高影响主栽品种产量。播种时确保不同品种分区种植均匀,便于后期田间管理与收获。
四、壮苗越冬:保障小麦安全越冬与春季生长
壮苗越冬是小麦高产的基础,通过苗期管理培育壮苗,增强小麦抗寒、抗逆能力,避免冬季冻害与春季弱苗,为后续生长积累养分。
1. 苗期控旺促壮:若小麦苗期因肥力过足、温度偏高出现旺长,可在越冬前每亩喷施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30-40克兑水50公斤,抑制植株徒长,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寒能力;对于弱苗,可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5-8公斤,促进苗情转化。
2. 做好越冬防护:越冬前适时浇好“封冻水”,在日平均气温降至3-5℃时进行,确保浇水后土壤湿润且不结冰,为小麦根系创造良好的越冬环境,防止冬季干旱与冻害;土壤封冻后,可在麦田表面覆盖一层碎秸秆,增强保温保墒效果,保护麦苗安全越冬。
五、一喷三防:综合防控后期病虫害与早衰
“一喷三防”是小麦灌浆期的关键管理措施,通过将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混合喷施,一次性实现“防病虫害、防早衰、防干热风”三大目标,保障小麦正常灌浆,提升产量与品质。
1. 精准选择药剂:根据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药剂,防治蚜虫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亩,防治白粉病、锈病可选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0克/亩,搭配磷酸二氢钾150克/亩、尿素100克/亩,混合兑水50公斤喷施。
2. 把握喷施时机与次数:首次喷施在小麦扬花期结束后、灌浆初期进行,若后期病虫害发生较重或遭遇干热风预警,可间隔7-10天再喷施1次,确保药剂均匀覆盖叶片正反面与麦穗,提高防控效果,避免因病虫害或早衰导致灌浆不足、千粒重下降。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