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完大师赛奖金表,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打羽毛球原来这么赚钱”,第二反应是“原来赚钱的是极少数”。
62万和9000,这差距够买一辆高配特斯拉,却只隔了一场球的输赢。
看完大师赛奖金表,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打羽毛球原来这么赚钱”,第二反应是“原来赚钱的是极少数”。
翁泓阳拿冠军,62.3万奖金+11000积分,直接抵掉他过去两年国际赛机票酒店的钱还有富余。
另一边,王正行、韩千禧首轮出局,9000块奖金连深圳往返机票都不够,积分2660,世界排名得靠后面十几站慢慢追。
这不是故事,是职业体育的日常。
积分比奖金更“要命”。
王昶/梁伟铿这次16强,奖金2.7万,听着寒碜,但4320分把他们送进奥运资格安全区。
没有这4320分,就得去低级别赛“刷分”,机票酒店自己掏,赢了还好,一轮游就倒贴。
郭新娃/陈芳卉混双八强,6050分,直接让这对年轻组合从“需要打资格赛”变成“正赛种子”,省了至少三站体力。
韩悦的9350分也藏着同样的“算法”。
她亚军奖金30.3万,看着不少,但真正值钱的是积分——这9350分让她稳在世界前八,接下来高级别赛都能从主签表打起,不用再打资格赛。
资格赛多打一轮,体力多耗一天,伤病风险高一层,这笔账比奖金更狠。
老将的“稳”和小将的“赌”也在这里。
陈雨菲、李诗沣、王祉怡这次都止步八强,6050分+5万奖金,听起来不惊艳,但对他们来说是“保本”。
他们世界排名够高,不担心积分,担心的是伤病。
陈雨菲赛后采访说“膝盖还在疼”,李诗沣说“连续三周比赛,腿已经发飘”。
他们需要的是休息,不是积分。
小将相反。
王正行、韩千禧首轮出局,2660分+9000奖金,数字难看,但对他们来说,这是“第一次攒积分”。
以前他们打国内赛,赢球最多几千块,现在第一次在国际赛赢球,哪怕只有9000块,也是“从0到1”。
最现实的是,这9000块他们还得省着花。
国羽不是每个队员都有商业代言,大部分人的收入就是奖金+国家队补贴。
补贴按级别分,一队主力一个月1.5万,二队8000,青年队更少。
9000块奖金,对一队主力是“零花钱”,对青年队是“生活费”。
贾一凡/张淑贤的女双冠军,9.25万美元奖金,两人平分,扣完税每人大概30万。
看着多,但她们一年要跑20多站比赛,机票酒店团队费用自己掏,一年下来能攒下的钱,不如一个互联网大厂中层。
所以每次看到“打羽毛球好赚钱”的评论,都想说:赚钱的是金字塔尖,塔基的人连机票都得算。
但这就是职业体育的残酷,也是它的魅力。
翁泓阳从低谷爬出来,韩悦咬牙顶到决赛,贾一凡带着新搭档重新磨合,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算分”。
算的是积分,也是人生。
来源:欢快风声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