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真的以胖为美?杨贵妃真实体重被公布后,现代女孩笑不出来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20 20:23 1

摘要:刷个手机,满屏都是A4腰、漫画腿,明星网红带节奏说“好女不过百”。衣服店里的S码比童装还小,试衣间镜子一照,感觉自己像个行走的米其林轮胎。

现代女孩对身材的执念,其实就是被社会各种“隐形PUA”逼得魔怔了。天天把“一胖毁所有”挂在嘴边,管不住嘴又很怕变胖。

刷个手机,满屏都是A4腰、漫画腿,明星网红带节奏说“好女不过百”。衣服店里的S码比童装还小,试衣间镜子一照,感觉自己像个行走的米其林轮胎。

更绝的是连广告都在暗戳戳搞事,减肥药广告里胖女孩永远是被嘲笑的背景板,瘦下来立刻逆袭成女神。这种视觉轰炸下,谁不觉得胖就是原罪?

职场里长得胖点,领导觉得你“不自律”,同事聚餐都不敢多吃一口怕被说“这么胖还吃”。数据显示,超重女性工资平均比苗条同事低10%,升职机会也更少。就连相亲市场都明码标价,男生嘴上说“微胖挺好”,结果见面全约的90斤小姐姐。

医生天天念叨“肥胖引发癌症糖尿病”,朋友圈转发的《一胖毁所有》爆文里,配图都是满身赘肉插满管子的病人。有个案例特吓人:160cm的妹子90公斤,子宫内膜癌差点要命,减到55公斤才保住子宫。这些故事听得人晚上摸着自己小肚子都瑟瑟发抖。

后来学点历史知识,知道唐朝是“以胖为美”,尤其是杨贵妃也是珠圆玉润,这样的女孩都能得到皇帝喜爱,有什么理由减肥?

但是,真相可没想的那么简单。

“唐朝以胖为美”这句话,几乎成了现代人对古代审美的刻板印象。电视剧里的杨贵妃总是珠圆玉润,博物馆的唐代陶俑也被贴上“丰腴”的标签。

但翻开史书细看,真相却让人大跌眼镜,盛唐的“胖”根本不是今天的“胖”,而是一种健硕的丰腴。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形容杨贵妃“温泉水滑洗凝脂”,这里的“凝脂”说的是皮肤白嫩如脂,而非满身赘肉。

就连野史中杨贵妃的身高体重也有多个版本:一说1.64米、138斤,另一说1.55米、120斤,但这些数据连《旧唐书》都未曾记载,更像是后人根据“环肥燕瘦”的成语脑补的结果。

更颠覆的是,初唐和晚唐的女性审美和今天并无二致。

初唐壁画中的宫女个个腰肢纤细,诗人刘希夷甚至写诗嘲讽“鸡狗肥”的体态,直指肥胖为耻。

直到盛唐,因胡风影响和经济繁荣,丰腴之美才短暂流行。但即便是杨贵妃,史书对她的描述也是“资质丰艳”“肌理细腻骨肉匀”,重点在健康匀称,而非单纯肥胖。

杨贵妃到底有多胖?这个问题让现代人争论不休。野史说她“体重138斤”,甚至有人算出她的BMI指数超过25,属于“超重”。

但唐代文献从未提及具体体重,反而强调她“善歌舞”“身轻如燕”。《杨太真外传》记载,她曾与汉成帝的宠妃赵飞燕较劲,唐玄宗开玩笑说“你比她禁得起风吹”,侧面印证她并非臃肿笨拙。

更关键的是,杨贵妃擅长胡旋舞,这种舞蹈需要极强爆发力和灵活性,若真如野史所说体重超130斤,恐怕连转个圈都困难。

真正让后人误解的,是宋代文豪苏轼的“神操作”。他在《孙莘老求墨妙言诗》中把杨贵妃和赵飞燕的体态对比书法风格,硬生生造出“环肥燕瘦”的成语。

结果后人望文生义,直接把杨贵妃钉在“胖美人”的标签上,连《簪花仕女图》里丰颊长裙的贵妇形象,也被曲解为“唐朝全民爱胖”。

盛唐的“以胖为美”,本质是对生命力的崇拜。李唐皇室有鲜卑血统,游牧民族出身的他们崇尚健壮体魄。

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丰硕,方额广颐”,被母亲认为“类己”;杨贵妃的姐姐们也被形容为“丰硕修整”,这种美强调骨骼匀称、肌肉紧实,绝非现代意义上的肥胖。

从《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骑马贵妇到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唐代艺术中的女性形象大多肩宽胸阔、行动矫健,甚至带着几分飒爽的男儿气。

这种审美背后是盛唐的自信与开放。长安城里胡商云集,西域的壮硕体格与中原的纤细身形碰撞融合。

男性以安禄山为“时尚标杆”,这位300多斤的节度使能在唐玄宗面前跳疾如旋风的胡旋舞,靠的不是脂肪,而是常年征战的肌肉力量。

女性则模仿胡服,宽袍大袖遮住曲线,骑马射箭不输男子。胖?那不过是吃饱穿暖后,健康体态的副产品。

若真把杨贵妃放到今天,她的身材可能让不少女孩羡慕,野史中的“138斤”放在1.64米的身高上,BMI约25.6,属于微胖;但结合史书中的“善歌舞”“骨肉匀”,实际体脂率可能比许多瘦削的现代人更低。

唐代没有体重秤,但对美的追求远比今天苛刻:皮肤要“凝脂”般白皙,身姿要“秾丽”而不臃肿,甚至对腰臀比也有隐形要求,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贵妇们的腰肢依然纤细,只是衣裙宽松掩盖了曲线。

更扎心的是,唐朝人“以胖为美”的底气来自强大的国力。

杜甫笔下“稻米流脂粟米白”的盛世,让百姓不必节食减肥;鲜卑血统带来的高代谢基因,又让他们不易囤积脂肪。

反观现代人,在996压力和快餐文化下,喝口水都怕胖,却要硬凹“唐朝同款丰腴”,简直是时空错位的黑色幽默。

唐朝的审美变迁像一面镜子,照出社会心态的起伏。初唐的纤细对应战乱后的休养生息,盛唐的丰腴映射国力巅峰的骄傲,晚唐重回瘦弱则暗示王朝的衰颓。

而今天,A4腰、直角肩的流行,何尝不是内卷时代的焦虑投射?当杨贵妃的“138斤”成为热议话题时,我们嘲笑的不是古人,而是被困在体重秤上的自己。

历史学者方北辰曾说:“美从来不是单一的,它随着时代呼吸而起伏。”

或许放下对“胖”或“瘦”的执念,找回盛唐那种健康自信的生命力,才是破解身材焦虑的终极答案。

来源:硬核纪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