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也有门槛了,55岁以下都不要,央视曝光背后真相惊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06:00 3

摘要:年龄不够55岁,门都没有,哪怕你是记者也不例外,工作人员直接一句话打发:"公司有规定,55岁以上才能进群。"这听起来是不是很荒诞?

9月21日,央视曝光了一起让人哭笑不得的新型诈骗案,骗子竟然设置"55岁以下免进"的年龄门槛。

这个叫"国科优选"的组织,专门在全国布网围猎中老年人,已有数万老人中招,损失惨重。

骗子为啥如此"挑食"?这道年龄线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猫腻?

骗子也有门槛了,这不是开玩笑,央视记者亲自验证过,想混进他们的私域直播群?先看看身份证。

年龄不够55岁,门都没有,哪怕你是记者也不例外,工作人员直接一句话打发:"公司有规定,55岁以上才能进群。"这听起来是不是很荒诞?

传统印象中,骗子应该是见人就骗,不挑不拣的,怎么现在还搞起了"精准营销"?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发现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数字化时代,老年人就像是行走在陌生城市里的游客,容易迷路,也容易被带到错误的地方。

这套系统的精密程度超出想象。首先,国科优选会在老年人活动频繁的地方开设门店,社区公园附近是他们的首选,门口贴着"免费领鸡蛋"的海报特别醒目。

老人们被鸡蛋吸引过来,工作人员就开始第一轮筛选:年龄够不够?有没有智能手机?会不会用微信?通过筛选的老人会被拉进一个神秘的微信群。

进群的程序比银行开户还复杂:实名认证、填写个人信息、回答一系列问题,甚至还要拍照验证年龄。这些看似繁琐的步骤,实际上是在建造一道道"过滤网",把那些有辨别能力的年轻人挡在门外。

更绝的是他们的直播方式。不像普通的带货直播那样,主播会展示产品、试用给你看,这些人的直播间里什么实物都没有,就是一张嘴在那儿说。

说什么呢?把一盒普通的益生菌吹成能"立竿见影"改善肠胃、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神药"。直播结束后才是真正的"收割"时间。

群里会弹出限时购买链接,配上"独家福利价"、"仅限今天"这样的紧迫性话术,营造出一种"错过就没了"的氛围。

老人们在封闭的群环境里,看到别人都在抢购,心理上很容易跟风,觉得自己占了天大的便宜。

王女士的遭遇让人心疼,这位住在上海宝山区的老人,花了不少钱买了10盒所谓的"益生菌",满心欢喜地想要给家人补补身体。

结果等待她的不是家人的感谢,而是一句句冷冰冰的话:"这种东西来路不明,我们不敢吃!"老人的心情可想而知。

她本来是一片好心,想着家人的健康,特意选了直播间里主播极力推荐的产品,甚至还获得了所谓的"粉丝福利价"。

可谁想到,这番真心换来的却是家人的埋怨和拒绝,好像自己的一片真心喂了狗。这背后的心理机制其实很复杂。

老年人在面对新技术时,往往存在一种既想跟上时代、又担心被落下的矛盾心理,他们渴望通过学习新东西来证明自己还"不老"。

骗子们恰恰抓住了这种心理,把购买行为包装成一种"与时俱进"的表现,让老人觉得自己很潮、很厉害。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数字鸿沟

年轻人从小接触网络,对各种套路见多不怪,能够迅速识别出可疑信息,但老年人缺乏这样的"数字原住民"经验。

他们更习惯于面对面的交流和传统媒体的信息获取方式,对于网络上的信息往往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家庭代际沟通的缺失更加剧了这个问题。

很多子女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和父母深入交流,更别说了解他们在手机里都看些什么、信些什么。

老人们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只能凭借自己有限的经验去判断信息的真伪,很容易被精心设计的套路所迷惑。更可悲的是,即使被骗了,老人们往往也不愿意承认。

一方面是面子问题,不想让家人觉得自己"老糊涂"了;另一方面是认知失调,已经付出了金钱和情感成本,很难接受自己被骗的现实。

王女士去市场监管局咨询,其实已经是很大的勇气了,很多老人连这一步都不敢迈出。

骗子们最高明的地方不是怎么骗人,而是怎么脱身。当王女士拿着产品找到市监局时,执法人员发现了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这套诈骗体系被设计得像一个完美的脱身机制

首先是证据的"阅后即焚"。直播内容不像传统电商那样可以回放查看,一旦直播结束就立即失效,那些夸大其词的宣传完全"死无对证"。

执法人员想找证据?对不起,直播间已经消失了,连个截图都留不下。然后是责任的层层分割。线下的实体门店只负责拉人进群和货物配送,店里空空如也,找不到任何与产品相关的宣传材料

店员一问三不知:"我们只是帮忙发链接的,具体的直播内容我们不管,那都是总部安排的。"线上的直播和运营全部由所谓的"国科优选总部"操控。

但这个总部在哪里?谁在负责?怎么联系?店员说不清,消费者也找不到,就像一个隐身的幽灵。支付环节更是被设计得滴水不漏,引导消费者通过第三方支付完成,资金流向很难追踪。

执法部门面临的困境是前所未有的。传统的商业欺诈通常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和证据链条,但这种私域诈骗把所有环节都切割开来。

想要追究责任?先得证明虚假宣传的存在,但直播内容已经消失;想要找责任人?线下门店说是总部决定,总部又找不到人。这就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法律迷宫"。

每个环节看起来都是合法的:门店有营业执照,产品有生产许可,支付有正规渠道,但整个链条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诈骗体系。

最终,监管部门只能对这家涉事企业处以2万元罚款,相比于他们可能获得的巨额利益,这点罚款简直是九牛一毛。更可怕的是,这种模式正在被复制推广。

据了解,类似的组织已经在全国600多个地区展开业务,有超过5000个经销商参与其中。他们像病毒一样扩散,专门寻找监管的盲区和法律的漏洞,让执法部门疲于应付。

面对这样的系统性风险,单打独斗是没用的。这需要一个多元协同的防护体系,就像给老年人的数字生活穿上一件"防弹衣"。首先,技术平台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不能只顾着流量变现,对于明显针对特定年龄群体的封闭式营销行为,必须建立识别和预警机制。

当系统检测到某个群组大量添加55岁以上用户,且频繁发送商品链接时,就应该自动标记为可疑行为。监管层面需要与时俱进。传统的监管思路已经跟不上数字诈骗的发展步伐,需要建立专门针对私域营销的法律法规。

比如可以规定,针对特定年龄群体的营销活动必须备案,所有宣传内容必须可追溯,虚假宣传的处罚力度要大幅提升。社区和基层组织大有可为。

在老年人经常活动的地方,可以定期组织"数字安全"讲座,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教会他们识别常见的诈骗套路。

重点要告诉老人们:任何声称"包治百病"、"立竿见影"的产品都要谨慎;任何需要加私密群才能购买的商品都有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家庭层面的关怀。

子女需要花更多时间去了解父母的数字生活,不要等到老人被骗了才后悔。可以定期检查父母手机里的微信群,看看他们都在关注什么内容,遇到可疑的群组要及时提醒。同时要帮助老人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告诉他们,真正有效的产品不需要通过神秘的渠道购买,正规的商品都可以在公开平台找到;真正为消费者着想的商家,不会设置各种门槛和限制。

对于已经陷入这类诈骗的老人,家人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耐心。不要一味地指责和批评,而要帮助他们分析为什么会上当,如何在今后避免类似的陷阱。

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老人走出被骗的阴霾。记住一句话: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没有人是安全岛。

只有当家庭、社区、企业和政府形成合力,我们才能真正拆掉那些正在伤害老年人、侵蚀社会信任的"隐形围墙"。

结语

私域流量本来是商业创新,现在却成了"收割"老年人的镰刀,技术向善不能只是口号。

随着老龄化加速,这类精准诈骗只会越来越多,预防真的胜过治疗。

把这篇文章转给家里老人看看,平时也多关心关心他们的手机里都在看啥,你遇到过类似情况吗?

来源:南笙墨舞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