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医三院走出来的副院长、我国知名心血管领域专家唐熠达教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06:00 3

摘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为北医三院)始建于1958年,主院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随着医院的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陆续建立了多个院区。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为北医三院)始建于1958年,主院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随着医院的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陆续建立了多个院区。

2013年12月29日,北医三院接管北京市海淀医院,将其挂名为“北医三院海淀院区”。

2020年7月1日,兵器工业北京北方医院正式整体移交成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北方院区。

此外,北医三院还有第二门诊部、中央党校院区、首都机场院区等,2025年4月,海淀区北部医疗中心挂牌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北部院区”。

北医三院名人辈出,拥有一批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学者。

例如乔杰院士,她在生殖医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带领团队在辅助生殖技术方面不断创新,为众多不孕不育患者带来了希望。

还有妇科主任郭红燕教授,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在妇科肿瘤的临床和科研方面成绩突出。

就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名人辈出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走出来了一位副院长、我国知名心血管领域专家唐熠达教授。

唐熠达,1973年2月出生于湖南湘潭,1990年,考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本科,1995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工作,并担任住院医师。

1997年,唐熠达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2000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后,继续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2003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2004年,唐熠达赴美国南达科他大学心脏病研究所做博士后。2005年起,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心脏内科做博士后、副研究员。

2008年,唐熠达回国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担任主任医师。

2014年,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管理学硕士学位,2017年毕业并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

2020年9月至今,唐熠达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担任教授、主任医师,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血管医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唐熠达教授是我国知名心血管领域专家,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危重症的治疗、心血管代谢疾病的研究以及冠心病和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等工作。

下面就简单地介绍一下唐熠达教授在上述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唐熠达教授在心血管代谢疾病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在甲状腺代谢紊乱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方面,唐熠达教授率领研究团队成功完成了《甲状腺代谢紊乱致心血管疾病关键机制和精准诊疗策略的建立与推广》项目。

该项目率先建立了从疾病队列、机制靶点到临床干预试验的系统性研究体系,在国际上首次明确甲状腺代谢紊乱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在该项目中,唐熠达教授团队深入研究致病机制,阐明干预靶点,开创性地将甲状腺代谢紊乱与传统危险因素相结合。

他们成功研发了7个适用于不同类型心血管病的预测预警模型,核心算法和模型获授权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2项。

此外,他们还在国际上率先启动“甲状腺代谢紊乱与心血管疾病临床干预策略”的系列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该试验针对致病机制及代谢特点,设计新型甲状腺素缓释药物,为临床提供了更为精准、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2025年5月1日,唐熠达教授团队在JAMA Cardiology发表研究论文。他们通过大规模人群的遗传数据,系统评估了甘油三酯靶点APOC3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靶点PCSK9和HMGCR的单独及联合作用。

该研究发现,基于遗传因素预测的APOC3水平降低与多项血脂指标改善相关,APOC3降低与冠心病风险下降4%、2型糖尿病风险下降3%显著相关。

同时,他们发现APOC3与LDL-C靶点联合降低能进一步降低冠心病风险,其中APOC3与PCSK9均较低者冠心病风险下降达10%,APOC3与HMGCR均较低者风险下降达7%,且两者联合未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

该研究首次提供了APOC3与LDL-C靶点联合抑制可协同改善血脂并降低冠心病风险的遗传学证据,为APOC3抑制剂与传统降脂药物联合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唐熠达教授在心力衰竭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2025年5月13日,唐熠达教授团队在《Circulation》杂志发表论文,揭示了双特异性磷酸酶14(Dusp14)通过去磷酸化MLKL抑制心肌细胞坏死性凋亡,在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的心力衰竭中发挥关键保护作用。

唐熠达教授团队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动物模型实验,证实坏死性凋亡通路在甲减导致的心衰中被显著激活,且甲减小鼠心肌Dusp1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

而且,他们进一步研究发现,Dusp14可通过调控MLKL的磷酸化抑制心肌细胞坏死性凋亡,改善小鼠心力衰竭。

此外,唐熠达教授团队还筛选出可调控Dusp14去磷酸化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P077-0472,为治疗甲减导致的心力衰竭提供了新方向。

2025年8月26日,唐熠达教授团队在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发表研究论文。

该论文基于机器学习方法,依托RESCUER队列构建了two-stage DeepCluster模型,将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患者分为三种表型。

其中,亚型1合并代谢紊乱比例较高,预后最差;亚型2以女性为主,房颤比例较高;亚型3以年轻男性为主,相对轻症。

他们研究发现,常规心衰治疗在全体HFpEF患者中未显示显著获益,但在亚型1患者中,使用SGLT2抑制剂可降低55%心衰再住院风险,使用ARNI可降低66%全因死亡风险。

另外,在亚型2患者中,服用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可显著降低38%全因死亡风险及42%心衰再住院风险。

该研究为HFpEF的精准分型与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证据。

总结: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名人辈出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走出来的副院长唐熠达教授,是我国知名心血管领域专家。

您同意我的观点吗?如果我说的,正是您所想的,请关注、点赞、转发、分享、收藏!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秋季打卡生活季#

来源:湖北台健康解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