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或许很难想象,在喜马拉雅山的褶皱里,藏着一个和中国 “近在咫尺” 的邻国。它的首都廷布,到中国西藏亚东县的边境线,只有 45 公里 —— 差不多是从杭州西湖到萧山机场的距离,开车半小时就能到。
你或许很难想象,在喜马拉雅山的褶皱里,藏着一个和中国 “近在咫尺” 的邻国。它的首都廷布,到中国西藏亚东县的边境线,只有 45 公里 —— 差不多是从杭州西湖到萧山机场的距离,开车半小时就能到。
可就是这个近得仿佛能听见山间牛羊叫声的国家,却是至今唯一没和中国建交的邻国。更特别的是,七百多年前,它还是中国版图上的一块土地,名叫 “布鲁克巴”。
要讲清这段渊源,得从元朝说起。1264 年,元世祖忽必烈设 “宣政院”,专门管理西藏和周边部族。当时的不丹,还没有统一的政权,只是西藏帕竹噶举派的分支属地。宣政院的官员带着文书进山时,当地部落首领都要跪接圣旨,认元朝为 “天朝上国”。
现存于不丹国家博物馆的一份元朝文书,还能看到这样的记载:“布鲁克巴之地,属乌思藏宣政院辖,岁贡氆氇二十匹,青稞百石。” 意思是不丹要每年给元朝进贡羊毛织物和粮食,这是典型的中央与地方的从属关系。
到了明朝,不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部落联盟,但依然和中国保持着藩属联系。明成祖朱棣时期,曾派使者去不丹,封当地首领为 “阐化王”,还赐了印信和绸缎。那枚铜印现在还藏在廷布的扎西却宗寺,印文是汉字 “阐化王印”,边角都被摸得发亮。
可这种从属关系,到清朝末年开始松动。18 世纪后期,英国殖民者从印度北上,盯上了不丹这块 “喜马拉雅宝地”。1865 年,英国军队打进不丹,逼着当地首领签了《辛楚拉条约》。
这份条约里,不丹要把东部的杜阿尔斯平原割给英国,还要允许英国 “指导” 它的外交。更狠的是,英国还规定,不丹和中国的往来,必须经过英国同意 —— 这是不丹第一次被迫脱离中国的影响圈。
当时的清朝,正忙着应对太平天国和鸦片战争,根本没精力管喜马拉雅山那边的事。等到光绪皇帝想派人去交涉时,不丹的外交权已经被英国攥在手里了。故宫档案馆里存着一份 1888 年的奏折,大臣刘锦棠写道:“布鲁克巴为英人所制,不复听我约束,实为边患之隐忧。” 字里行间满是无奈。
真正让不丹彻底 “离群” 的,是 1949 年的一份条约。那年新中国刚成立,印度就急着和不丹签了《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条约里有一条核心内容:“不丹的外交政策,应受印度的指导。”
简单说,不丹要和哪个国家建交,得先问印度同不同意。印度还趁机派了 “顾问” 进驻不丹,从外交到国防,都插了手。有学者统计过,1950 年到 2020 年,不丹只和 54 个国家建交,而且全是印度 “点头” 的国家 —— 中国自然不在其中。
印度为啥要死死攥着不丹?看看地图就懂了。不丹位于中国西藏和印度东北邦之间,是印度防范中国的 “缓冲国”。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说过:“不丹是印度东北边境的屏障,绝不能让它倒向中国。”
这话不是空穴来风。1975 年,印度直接吞并了同样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锡金,把它变成了印度的 “锡金邦”。有了锡金的先例,不丹哪敢不听印度的?不丹前国王吉格梅・多尔吉・旺楚克曾私下说:“我们就像站在悬崖边,一步错就可能变成第二个锡金。”
可即便被印度 “管着”,不丹还是悄悄保留着和中国的 “隐性联系”。在中不边境的亚东口岸,每天都有藏民和不丹人背着货物往来 —— 藏族人带过去酥油、茶叶,不丹人带来草药、手工毯,不用护照,只凭一张边境通行证就能交易。
有个在亚东做了三十年生意的藏族老板说:“不丹人跟我们说话,一半藏语一半不丹语,听得懂。他们还爱喝我们的酥油茶,说跟家里的‘苏亚’(不丹传统奶茶)一个味儿。” 这种民间的亲近,是印巴分治时都没断过的。
再看现在的不丹,它像个被时光慢下来的国家。全国 3.8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住了 76 万人,还没中国一个县城人多。首都廷布没有高楼,最高的建筑是扎西却宗寺 —— 那是座藏式风格的宫殿,金顶在阳光下亮得晃眼,每天清晨都有僧人敲着法锣绕寺行走。
不丹人最骄傲的,不是 GDP,而是 “国民幸福指数”。1972 年,不丹前国王提出这个概念,把森林覆盖率、文化保护都算进 “幸福指标” 里。现在不丹的森林覆盖率超过 72%,砍一棵树都要政府批;全国禁止塑料包装,连矿泉水瓶都只能在首都的少数酒店买到。
不过这个 “幸福国度”,也藏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以前不丹盛行一妻多夫制 —— 兄弟几个共娶一个妻子,避免家里的土地被分割。1953 年政府废除了这个制度,可在西部的帕罗山谷,至今还有老人保留着这个习惯。
有个帕罗的老人跟记者说:“我和弟弟娶了同一个妻子,家里的田够种,孩子也亲。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倒觉得我们老办法实在。” 这种带着乡土气息的坚持,倒让不丹多了几分真实。
回到最初的问题:不丹为啥不和中国建交?答案从来不是 “不想”,而是 “不能”。印度的控制像一道无形的墙,挡住了两国建交的路。但历史的印记不会消失 —— 不丹寺庙里的汉字碑刻,边境上互通有无的边民,都在悄悄诉说着两国曾经的联系。
去年有个不丹学者来中国访问,在西藏日喀则看到扎什伦布寺时,突然红了眼。他说:“我们廷布的寺庙,佛龛摆放、经幡颜色,跟这里一模一样。原来我们的根,早就连在一起了。”
或许未来某一天,那道 45 公里的边境线,不再是 “未建交” 的隔阂,而是两国往来的桥梁。毕竟在喜马拉雅山的见证下,有些联系,从来不是一张建交公报能定义的。
来源:小豫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