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某头部大厂重启社交项目,研发全新的社交产品,这是一款独立APP,内部名字暂定“海海”或“mashu(音译:麻薯)”,进度方面,该产品已经完成了整体的研发,可能不会对外内测,而是直接在应用商店冷启动上线。
IT时代网讯:账号《读佳》获悉,某头部大厂重启社交项目,研发全新的社交产品,这是一款独立APP,内部名字暂定“海海”或“mashu(音译:麻薯)”,进度方面,该产品已经完成了整体的研发,可能不会对外内测,而是直接在应用商店冷启动上线。
不同人群,需要聊天软件哪些不同功能?不喜欢哪些功能?
不同人群对聊天软件的功能需求差异显著,既需要针对性强的“定制功能”,也会对某些设计感到抵触。
一、年轻人(18-30岁):要趣味,厌复杂
核心需求:
1. 社交破冰神器:Z世代最怕“聊两句就冷场”。像Soul的“灵魂匹配”通过兴趣测试自动推荐话题,或聊天界面内置“表情包斗图大赛”,用游戏化设计降低沟通压力。
2. 隐私自由切换:学生党常遇到“家长偷看手机”的尴尬,需“阅后即焚”“分身账号”功能,比如主账号聊学习,副账号和同学吐槽老师,互不干扰。
3. 圈层文化融入:二次元群体需要“弹幕式聊天”(消息像弹幕飘过)、“语音包变声”(用动漫角色声音说话),增强身份认同感。
讨厌的功能:
• 过度社交压力:如“72小时未回复自动提醒对方”,像被家长催着回消息。
• 广告强行插入:聊天中突然弹出“你好友都在玩XX游戏”,破坏沉浸感。
• 复杂操作流程:注册要填20项资料、加好友需验证3次,年轻人会直接卸载。
二、职场人(25-45岁):要效率,厌干扰
核心需求:
1. 工作生活分离:打工人需要“双模式切换”,上班时群聊自动归类到“工作标签”,下班后只接收亲友消息,避免被工作群@到崩溃。
2. 文件传输神器:支持10G大文件秒传、在线预览PPT/Excel,甚至直接在聊天窗口编辑文档,省去来回切换软件的麻烦。
3. 人脉智能管理:自动记录“何时何地通过谁添加”,比如“2023年行业峰会通过张总推荐添加李总”,方便后续跟进。
讨厌的功能:
• 已读不回尴尬:显示“对方已读但不回复”,像被当面拒绝。
• 消息轰炸:同事频繁发“在吗?”“有个事”,却不直接说重点,浪费时间。
• 过度数据收集:要求访问通讯录、定位等权限,担心隐私泄露。
三、银发族(50岁+):要简单,厌花哨
核心需求:
1. 大字版界面:图标和文字像“放大镜效果”,点击区域更大,避免误触。
2. 语音优先交互:支持“按住说话转文字”,子女发来的长消息能自动朗读,省去戴老花镜的麻烦。
3. 紧急求助通道:聊天界面一键联系子女或社区,比如长按3秒自动发送定位和求救信息。
讨厌的功能:
• 复杂功能堆砌:聊天框旁全是“红包”“小程序”“直播”按钮,像进了迷宫。
• 弹窗广告:突然跳出“恭喜中奖”“下载赢话费”,容易误点导致扣费。
• 自动播放视频:群聊里突然响起声音,吓一跳还找不到关闭按钮。
四、特殊群体:要包容,厌歧视
核心需求:
1. 残障人士友好:视障用户需要“语音导航聊天”(读出消息来源和内容),听障用户依赖“实时字幕转换”(语音转文字并高亮关键词)。
2. LGBTQ+群体:支持“昵称自定义”(不强制用真实姓名)、“性别选项扩展”(非二元性别选择),避免身份暴露风险。
3. 抑郁症患者:提供“情绪树洞”功能,聊天内容自动分析情绪值,低落时推送心理援助热线。
讨厌的功能:
• 性别强制绑定:注册必须选“男/女”,像被贴标签。
• 敏感词过滤过度:正常讨论“同性婚姻”被屏蔽,像被捂住嘴。
• 社交压力设计:如“连续3天不登录会降低活跃度”,加重心理负担。
五、通用痛点:全年龄段的“雷区”
1. 内存杀手:聊天软件占10G空间,手机卡顿,像背了个大包袱。
2. 耗电怪兽:后台运行1小时掉20%电,出门必须带充电宝。
3. 隐私泄露:聊天记录被卖给推销电话,像家里被装了监控。
4. 强制更新:不更新就不能用,像被逼着吃不爱吃的菜。
来源:风闻论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