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5日,上海多所中小学的午餐时间,学生们发现虾仁炒蛋散发刺鼻臭味,部分学生食用后出现呕吐、腹泻。涉事企业绿捷公司最初解释为“虾仁含细沙”,但9月23日官方通报揭露其涉嫌系统性瞒报——该公司实际控制人张某某在发现原料含虫后,不仅下架问题食品,还删除
2025年9月15日,上海多所中小学的午餐时间,学生们发现虾仁炒蛋散发刺鼻臭味,部分学生食用后出现呕吐、腹泻。涉事企业绿捷公司最初解释为“虾仁含细沙”,但9月23日官方通报揭露其涉嫌系统性瞒报——该公司实际控制人张某某在发现原料含虫后,不仅下架问题食品,还删除冷链肉品记录,伪造“虾肠外溢”的谎言。
更讽刺的是,检测显示涉事虾仁虽符合国标,但企业操作已涉嫌刑事犯罪。这种“合法但缺德”的行为,暴露出校园餐饮供应链的深层危机。
绿捷这家日供餐量50万份的餐饮巨头,通过香港壳公司GreenExpress控股后,中标量激增,2025年8月单月中标70所学校,覆盖上海16区500多所中小学。其招投标文件被曝存在“量身定制”条款,如要求供应商“具备为进博会供餐经验”等不合理条件。
绿捷表面是“上海市重点龙头企业”,实则劣迹斑斑。2021年霉变鸡腿、2022年农药残留事件后,仍能通过中标续约。天眼查显示,该公司涉及多起生命权纠纷诉讼,包括员工被压面机压伤手指等工伤事件。
绿捷的股东有新希望集团副董事长王航通过厚生投资间接持股,管理层中既有正大集团前高管,也有上海本地政商关系人士。这种“红顶商人”模式,是否成了游走于监管灰色地带的背书呢?
校园餐饮的乱象绝非个案,学校常常以“最低价中标”原则选择供应商,绿捷某项目合同显示,其每餐成本仅6-8元,却要覆盖冷链运输、人工等环节。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模式,倒逼企业压缩成本——有家长发现,18元餐标的虾仁实为冷冻复炸品。
尽管《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明确禁用冷冻肉制品,但绿捷仍能通过删除溯源记录规避检查。而校长陪餐制也成了摆设,没有起到监督的作用。家长的监督更加显得苍白无力,靠社交媒体曝光问题不是长久之计。
其实我们可借鉴日本的“学校给食法”,要求至少3家供应商轮换供餐,防止企业“躺赢”。深圳在这一点上走在了前面,已开始试点“家长盲评制”,由随机抽选的家长匿名打分决定供应商去留。杭州部分学校则引入区块链溯源系统,从农田到餐盒全程上链。绿捷事件中,若冷链温度数据实时公开,瞒报行为将无所遁形。
当前绿捷虽被立案,但其关联企业仍可参与其他地区投标。需建立全国性校园餐饮企业信用库,实现“一处违规,处处受限”。
这起事件最令人痛心之处,在于涉事企业将学生餐视为“流水线产品”——当家长发现孩子呕吐时,绿捷高管却在计算“下架损失是否低于罚款”。校园餐饮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检测报告,而是透明公开的制度设计。正如某位家长在微博所言:“我们不要‘合格’的午餐,只要孩子回家后不会捂着肚子喊疼。”
来源:咨询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