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这一势头在2024年四季度戛然而止——中国采购占比从前三季度的49%骤降至27%(下滑了45%),ASML更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占比可能跌破20%。这场剧烈波动的背后,折射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深层变革。
根据ASML最新财报,2024年中国大陆采购其光刻机金额达101.9亿欧元(约800亿元人民币),占总营收的36.1%。
这一数字背后,是过去三年间从200亿(2022年)到600亿(2023年)再到800亿(2024年)的陡峭增长曲线。
然而,这一势头在2024年四季度戛然而止——中国采购占比从前三季度的49%骤降至27%(下滑了45%),ASML更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占比可能跌破20%。这场剧烈波动的背后,折射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深层变革。
2022年美国升级芯片禁令后,国内芯片厂开启"恐慌性采购",三年累计进口1600亿元设备,相当于过去8-10年的总量。
这种非理性囤货在2024年达到顶峰,但也迅速触达天花板:国内新建的28座晶圆厂多集中于成熟制程(28nm及以上),现有设备储备已能满足未来2-3年需求。
政策预期的明朗化加速了降温进程。当企业发现ASML仍可稳定供应1980Di等DUV光刻机(支持14nm以上制程)时,疯狂囤货的必要性消失。而真正的转折点,藏在国产设备的实质性突破中——尽管公开信息仍显示国产光刻机处于90nm水平,但2023年曝光的氟化氩(ArF)光刻机原型机,经多重曝光已可支持65nm制程,在模拟芯片、功率器件等领域开始替代ASML老款设备。
国产化的突破遵循着"边缘切入"的路径:在化合物半导体、MEMS传感器等特色工艺领域,国产设备占比从2021年的不足5%提升至2024年的18%;在55nm成熟制程产线中,上海微电子的设备已进入验证阶段。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与ASML最新DUV设备(支持7nm)相比,国产设备仍有代际差距。在逻辑芯片、高端存储等核心领域,进口设备仍是刚需。
这种替代的局限性,恰恰解释了为何ASML仍能维持27%的中国市场份额。国内某晶圆厂技术主管坦言:"在28nm以下工艺,我们依然需要ASML的设备保底。"这种"混合生态"或将长期存在——国产设备在成熟领域替代进口,而尖端领域仍需技术攻坚。
面对中国市场占比从49%到27%的骤降,ASML正加速转向韩国(一季度采购占比升至40%)、美国等地。三星、SK海力士对3D NAND和DRAM的持续投资,台积电美国工厂的设备需求,成为其新增长点。这种转向背后,是《芯片法案》推动的全球产能本土化趋势。
但对中国而言,采购降温并非倒退,而是产业成熟的标志。正如手机芯片从全盘进口到麒麟突围的历程,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注定是场长跑。当ASML高管讨论"如何弥补中国区损失"时,上海微电子的工程师,或许正在调试28nm光刻机——这两个场景的对比,恰是中国半导体蜕变的缩影:从恐慌性依赖进口,转向更均衡的产业生态。
结语
光刻机采购数据的波动,记录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成长轨迹。短期看,国产替代仍需攻坚克难;长期看,这场被迫的"戒断"恰是自主化的必经之路。
当行业学会在"能用"与"好用"之间寻找平衡点时,真正的技术突围才可能到来。这条路注定艰辛,但每个百分点的国产化提升,都在为未来积蓄力量。
来源:只说数码科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