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咸阳到底在现在的哪儿?这个问题你要是搁在今天互联网的热搜榜上,那热度不比明星闹绯闻低。网络上,河南和陕西的网友在评论区争得面红耳赤,你一句我一句,谁都不服谁。“明明在陕西咸阳!”“不对,应该是西安!”仿佛咸阳的老地名成了两省面子的试炼石。不止一次,有人说,就历
咸阳到底在现在的哪儿?这个问题你要是搁在今天互联网的热搜榜上,那热度不比明星闹绯闻低。网络上,河南和陕西的网友在评论区争得面红耳赤,你一句我一句,谁都不服谁。“明明在陕西咸阳!”“不对,应该是西安!”仿佛咸阳的老地名成了两省面子的试炼石。不止一次,有人说,就历史书写了,你争什么啊,可争的就是那份“自家有宝”的执念,到底哪里才算秦始皇的都城遗迹?
两地网友为何争得不可开交?事情看起来简单,其实背后藏着各种说法和情感。这不是地图上简简单单画个圈定下来的。河南网友往往端着历史教科书,说,你看写得清楚,秦都咸阳就在陕西咸阳,那教科书都承认了,还能掰扯?但陕西一些本地网友却一口气抬起下巴,他们多半觉得秦都怎么会不是西安?老城区的考古发现、地名变迁、秦王宫复原动画资料,没一样落了西安的名头。结果在社交平台上,留言区仿佛成了历代君臣史官的转世现场,两个论调各有支撑,分不出高下。
其实背后的缘由没那么复杂——说到底,一部分靠的是教科书,一部分靠的是本地人的自信和地域情怀。你让全国大部分学生,点开课本,咸阳两个字写得明明白白,注释上也直说在“今陕西咸阳”。这些资料权威,怕谁说不清。可一离开课本,地方认知、城市光环、历史荣誉,就不是那么容易一锤定音的事了。谁不想自家是古都?哪有随随便便让出去的底气。
翻历史书,这争论好像根本不是个事。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5页,恨不得标注到“咸阳……在今陕西咸阳!”就差直接画个定位给你看了。再往高中走,《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页,形势图边上的小字也写得死死的,“咸阳……在今陕西咸阳东北!”连百科都会引用这种表述。事实都写在那儿,不用做选择题。
不过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会不会历史书只是顾及了咸阳这座城市的情感?如果教科书和地方现实发生点冲突呢?毕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帽子戴着光可鉴人,总不能说哪天一查档案,发现连秦都的正统地位都失了,那名头挂着总觉得别扭。仔细看,人教版、北师大版历史都一致,“今陕西咸阳”,理由摆得整齐划一。可熟悉本地历史的人清楚,咸阳的古城遗址其实与西安的行政范围重叠。这点像是两个小孩各自抢一只气球,越拉越紧,气球鼓得更大,仿佛哪天会爆个响。
再说,秦朝的咸阳本来范围就不小。2000多年前,泾渭两河交汇,秦始皇工匠昼夜筑城,城市隔江而望。考古队掘开层层黄土,咸阳故城的城墙、宫殿、街市,有的正好在今咸阳市,也有一部分探查到了西安市域,这谁也赖不掉。这种跨行政区的历史遗产,搁在古罗马、雅典都不稀奇,偏中国人计较得紧,谁多一寸土地都能写进宣传册子。到底应该信哪种说法?
**其实各有各的理。**
咸阳作为国都,是秦的象征。公元前350年左右,秦孝公把都城从雍城迁到咸阳。历史课本就是这么写的,说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都城”。但是,教科书会留下模糊地带吗?带着问题去查考资料,文献、地图、百度百科都一致。但现实城市的辖区变化、行政边界,每隔几十年都能见证一次变迁。当年的咸阳城外,到今天一看,城西、城北可能早划归了西安市,考古发掘揭示的内容比行政区划复杂,这不是一纸条文能说清。
**地理归属的争议,其实,是历史遗迹与现代城市的重叠游戏。**
现在的咸阳市,其管辖范围比秦代小多了;西安市则吸纳着大片周围的郊区,城市扩张,地名附会,弄得本来属于历史范畴的“咸阳”,多了一层现实的归属感。一说西安、咸阳,这两个城市冷不丁就被拉进了PK赛场。要说秦都咸阳到底属于谁,个人觉得不该只看行政区划。这种隶属关系本身就穿越了数量级,说多了,甚至有点儿无谓。
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每次两地网友掐架的时候,本地官方的声音往往很低调。为什么?怕舆论牵扯到不必要的区域认同冲突,毕竟历史名城的金字招牌对于招商引资、旅游宣传有莫大好处。你看,咸阳机场就叫“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机场属于咸阳行政区,名字却要和西安对半分,航空公司、游客都没异议。这种现实的利益融合,看似两败俱伤,实则互补双赢。古都的光芒就是如此分割不开,像影子,拉长了,也会粘连着走。
再退一步说,其实这些争执,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城市级别的“认同性较量”。陕西作为秦文明大本营,西安和咸阳谁都不愿意“矮人一头”。但全国大部分人,记得课本、地图、网络百科上的咸阳位置,就是陕西咸阳市,这点变不了。曾有网友二刷人教版、北师大版、外研版,发现介绍几乎千篇一律,只有细节顺序有点变动。你让下一代考生去答“秦都咸阳在今哪儿?”无人敢填别的答案!官方的“正确答案”几乎成了现实认知的标准。
不过,也不能说地方志的自信就是空穴来风。西安和咸阳在历史进程中多次归属变动。春秋战国时,咸阳和雍城轮流成为秦都,行政格局和今天相差甚远。明清地理志书还经常出现咸阳归于西安府的记载,这不怨网友信口开河,而是时代造成的混乱。咸阳的城垣遗址、秦陵地宫、阿房宫遗址,跟今天西安行政区搭上边,官方资料仔细说,会拔高成“西咸一体化”区域发展,这样看,谁也别太较真。
奇怪的是,连考古专家们也没绝对统一的口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历年报告显示,秦咸阳宫遗址东西横跨咸阳市秦都区和西安市未央区。距离现代咸阳市区很近,但地理数据有局部重合区。2022年陕西官方公布,咸阳故城遗址核心区大部分仍在咸阳地市范围内,具体坐标得靠坐标测量、遗址勘察得出。这种“重叠性”,造成地方宣传各自为战,互不退让。
**历史记忆遇到现实分合,不稀奇,但咸阳作为秦都的象征地位如今已成为共识。**
从实用层面讲,争论归属意义其实也有限。游客奔着秦都遗迹来,谁都不会只待在一座城市;博物馆大巴、遗址公园跨两市接送,门票钱到头来都流进国家文物局和地方财政。西安、咸阳共同分享“秦文化”招牌,历史遗存讲究的是实证和保护,不是行政边界的精确划定。
说到绕口的行政区域划分,还不如应景点开今日头条百科或者高德地图,“咸阳位置”一查,直接标注,“秦都咸阳遗址,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与西安市交界地区”,网络上更是“咸阳-西安一体化”大字打着,像谁占了谁的便宜。不服气的本地人,倒打起一手底牌,比如摆出文旅IP、带货直播,给游客科普“咸阳才是秦都,不信翻翻国家文物局文件!”,尤其是节假日,各家宣传话语“争古都正统”,更像一场情感拉锯。
唯一不能否认的是,“咸阳”这两个字早深刻进中国人的历史记忆里。不论西安还是咸阳,争得再欢,实际上,“秦都咸阳”的历史文化光环实际上是共同拥有的宝贵资源,谁也别打包带走。这桩历史公案还能吵出多少年,得看网友“键盘武力”有多大。最终,落脚点还是得回归理性和现实。放下“虚名争夺”的尺度,才是对秦都古迹最起码的尊重。
总结起来也简单——历史教科书白纸黑字、考古数据铁证如山,国家文物管理每一项批复都规规矩矩。可真实生活,它并不像地图上画界分明,往往胶着在一处,相互渗透,也带着各自的不完美。咸阳究竟属于哪里,这答案在纸面上清清楚楚,在人心里却始终各执一词。秦都的名字、古城的遗址,就像黄土原上走过的每一阵风,总绕着点点滴滴的新故事,不打算停止。
来源:海上生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