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用器物到文化符号:中华传统工艺的意义变迁与大众普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05:11 1

摘要:中华传统工艺历史悠久、形式多样,陶瓷、木器、编织、蜡染等工艺在漫长岁月中不断发展,技艺日渐成熟,其内在意义也随之持续变迁。传统工艺不仅是过去人们生活的实用器物,更逐渐演变为承载中华工匠文化的重要符号。在工匠技术传承与传统文化普及成为重要课题的当下,深入探究传统

转自:天津日报

中华传统工艺历史悠久、形式多样,陶瓷、木器、编织、蜡染等工艺在漫长岁月中不断发展,技艺日渐成熟,其内在意义也随之持续变迁。传统工艺不仅是过去人们生活的实用器物,更逐渐演变为承载中华工匠文化的重要符号。在工匠技术传承与传统文化普及成为重要课题的当下,深入探究传统工艺的意义变迁,分析其符号生成过程中各环节的互动逻辑,以及推动传统工艺符号传播与传统文化普及相结合,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中华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与时代内涵

传统工艺作为中国式技术解决方案,从观念层面满足了社会实体建构需求,同时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觉”理论,强调个体对自身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而传统工艺在实践中的符号传播,对唤醒大众文化自觉具有显著作用,而这正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传统工艺是人们生活技艺的积淀,在文化传承中不断被工匠和消费者认可,成为器物符号呈现的重要元素。它并非制作材料那样外在于实践的“自在之物”,也不是仅通过语言表述的知识和意识,而是人类智慧、行为、技术与审美的物化体现,是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文化实体知识。这些知识通过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可转化为大众的文化素养。

在技艺层面,传统工艺首先满足了日常实用需求,长期使用后,其结构产生的意义语言和形式意涵具有了更深层意义,不同群体对传统工艺符号的认识各具特征,意义生成的多元性也使传统工艺的意涵更加丰富。而传统文化教育在这一过程扮演着引导社会大众深入解读传统工艺、促进文化意义深化的重要角色。在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中,借助博物馆展览、文化讲座、线上课程等多种形式,向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大众解读传统工艺的文化意象,可传递“以手思考,用心造物”的传统工艺精神。例如,开展传统工艺文化讲座,结合传统陶瓷、家具中的传统工艺实例,讲解传统工艺如何体现“虚实相生”“刚柔并济”的传统美学观念,可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进而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同时,在传统文化传播中,通过解析传统工艺的结构原理,可让大众理解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传统哲学思想。如在社区传播活动中,引入传统工艺的制作实践,人们在动手过程中能直观感受传统工艺结构的精巧,进而领悟传统工艺背后的文化内涵。

中华传统工艺的教育功能与实践路径

传统工艺兼具技术与文化双重属性,决定了其文化传播的特殊性,也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多元路径。一方面,它作为生活技艺的积淀,已获得大众文化认可,这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传统工艺的意涵持续丰富、传播手段不断更新,这些均为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落细提供了良好条件。

在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可将“传统工艺制作实践”等民俗场景融入教学内容,通过影视资料、实地观摩等方式,让大众感受传统工艺文化与民俗生活的紧密联系,理解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同时,也可借助短视频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传播手段,打造沉浸式的传统工艺教育场景,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实施。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传统工坊的生产过程,让大众可“亲身”体验传统工艺制作的每一环节,直观感受工匠的精湛技艺与严谨态度;通过短视频平台的传统工艺科普账号,以生动有趣的动画、实操演示等形式,向大众普及传统工艺知识,吸引更多人关注传统工艺。这些方式能让传统文化教育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更广泛的传播,是当下普及传统工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

传统工艺从工匠巧思发展为大众集体接受的文化符号,这一生成逻辑不仅诠释了工匠文化的发展历程,更凸显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文化转译与传承纽带”的重要价值。其符号的形成并非工匠群体单方面的“标签化”,而是工匠、消费大众与教育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三者将内心认可转化为审美意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要系统性挖掘和通俗化传递传统工艺中潜藏的历史脉络、精神内核,打破“小众技艺”与“大众认知”的壁垒,还要结合时代特点及发展要求,赋予传统工艺新的表达形式和时代内涵,激活其内在的文化生命力,对传统工艺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以增强其文化影响力。但同时,也要避免一味地猎奇吸睛、标新立异,而要着力提升传统工艺中的文化及精神内涵,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做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传统工艺符号的当代传播,既展现了其特殊性,也体现了中国器物从工匠专业领域向意义物生成的一般性特征,而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进一步丰富了其核心价值,为构建中华文化认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点、情感纽带与教育路径。无论是地域性建筑地标、现代产品结构还是文创产品中的传统工艺元素,不仅能激活公众对传统造物理论与伦理价值的集体认同,更能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鲜活教材,让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持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实现传统工艺匠心文脉的续写传承。

【作者为孙强,蚌埠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本文系蚌埠社科规划一般项目“艺术体验视角下淮河文化多元业态打造与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BB25B004)阶段性成果。】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