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时代浪潮中,技术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正在为乡村文学开辟全新的传播维度。当虚拟现实技术将古老的民间传说转化为可沉浸体验的三维场景,当区块链技术为口述历史搭建不可篡改的数字档案,乡村文学正突破传统的文字载体,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现代人的生活。云端直播让偏远山村的歌
转自:天津日报
在数字时代浪潮中,技术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正在为乡村文学开辟全新的传播维度。当虚拟现实技术将古老的民间传说转化为可沉浸体验的三维场景,当区块链技术为口述历史搭建不可篡改的数字档案,乡村文学正突破传统的文字载体,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现代人的生活。云端直播让偏远山村的歌谣传唱获得跨地域的听众,短视频平台使田间地头的故事获得前所未有的传播广度,数字农家书屋则构建起连接城乡的文化桥梁。然而,在这场数字化变革中,如何拓展乡村文学传播路径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技术赋能,以虚实融合重构传播新场景
利用3D建模与物联网技术,可将乡村文学中描述的古村落、梯田农耕、民俗仪式等场景进行高精度复刻,形成“虚拟文化地标”。读者佩戴AR设备即可“漫步”其中,触摸虚拟砖墙上的岁月痕迹,同时触发文本中相关情节的语音解说,让文字不再是平面的叙述,而是与空间场景深度绑定,形成“人在景中读,景中藏故事”的沉浸式体验。AI生成技术与大数据分析有助于打造“创作即传播”的模式,读者在阅读乡村文学时,可通过自行选择虚拟身份参与文学场景的“二次创作”,如为老茶馆添加现代元素或设计农忙时节的互动任务,让读者从被动接收者变为传播节点。除此之外,在乡村文化活动、城市文化展览等场景中,可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以立体影像形式呈现,增强文学感染力,实现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
链条优化,借数字贯通激活传播全流程
创作端可引入AI辅助工具,为创作者提供灵感支持,如通过分析海量乡村文化素材,整合乡村历史档案、方言俗语库等资源,智能生成故事梗概、人物设定等创作框架,帮助创作者突破思路局限。同时,搭建乡村文学内容数据库,将作品按地域特色、情感主题等维度分类标签化,再利用算法分析用户阅读偏好,实现作品的精准推送。此外,建立乡村文学数字版权交易平台,借助区块链技术为作品生成唯一数字凭证,确保版权归属清晰可追溯。并支持读者通过虚拟货币购买作品数字版权,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二次传播,激活乡村文学传播一体化活力。
乡村文学的数字化传播不应止步于形式的创新,更要着眼于文化内核的传承与发展,让技术真正成为延续乡土文脉的助力而非隔阂。当数字原住民与传统文化在虚拟空间中相遇,当屏幕前的点击与田间地头的劳作产生精神共鸣,乡村文学便能在保持其独特气质的同时,获得面向未来的生命力。这既需要技术工作者的文化敏感,也需要文艺创作者的数字化思维,通过跨领域的协作,共同构建既有技术高度又有人文温度的乡村文学传播新生态。
【作者为林业锦、潘薇薇,广西科技大学。本文系2024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培养面向东盟国际传播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24GJF008)阶段性成果。】
来源:新浪财经